攘
rǎng①排除;
排斥。
《出师表》:“庶竭驽钝,~除奸凶。
”②偷盗;
窃取。
《孟子•滕文公》:“今有人日~其邻之鸡。
”③侵夺;
夺取。
桓宽《盐铁论•非鞅》:“是以征敌伐国,~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自赡。
”④挽起;
撩起。
《书搏鸡者事》:“使匹夫~袂群起以伸其愤。
”⑤容纳;
忍受。
《楚辞•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诟。
”⑥扰乱。
《淮南子•兵略》:“此四君者,皆小有过而莫之讨也,故至于~天下。
”【攘攘】多......更多
敛
liǎn①收;
收集;
聚集。
《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膝危坐。
”《五人墓碑记》:“~赀财以送其行。
”②摊派;
征收捐税。
《捕蛇者说》:“孰知赋~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收整;
约束;
节制。
《琵琶行》:“整顿衣裳起~容。
”④通“殓”。
装殓;
殡殓;
殡葬。
《祭十二郎文》:“~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策】把马鞭收起来,指归隐不再出仕。
【敛迹】⒈指恶人有所顾忌而收敛约束,不敢露行迹。
⒉藏身不出。
⒊指退隐。
散
sàn①散开;
分离。
《过秦论》:“于是从~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②飘散;
散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入珠帘湿罗幕。
”③驱散;
排除。
陆嵩《新年作》:“愿得东风起南陌,催动春光~寒色。
”④罢休。
《后汉书•王龚传》:“会赦,事得~。
”⑤碎裂;
摧毁。
《白马篇》:“俯身~马蹄。
”sǒn①没有约束;
懒散。
《荀子•修身》:“庸众驽~,则劫之以师友。
”②零散。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乱,太守归而......更多
族
zú①宗族;
家族。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
”②类。
《师说》:“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
”《淮南子•俶真》:“万物百~。
”③灭族。
《阿房宫赋》:“~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④众;
一般的。
《庖丁解牛》:“~庖月更刀,折也。
”⑤聚结;
集中。
《庄子•在宥》:“云气不待~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⑥筋骨交错的地方。
《庖丁解牛》:“每至于~,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族党】聚居的同族亲属。
暂
zàn①一时;
一下子。
《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而免诸国。
”②暂时。
《孔雀东南飞》:“卿但~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突然。
《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明。
”④刚刚。
江淹《别赋》:“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起。
”⑤姑且。
刘禹锡《酬乐天场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一曲,~凭杯酒长精神。
【注】现代汉语的“暂”指“暂时”;
古代汉语的“暂”,初只指时间很短,后来才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
杂
zá①配合各种颜色。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五色。
”②搀杂;
混杂。
《项脊轩志》:“又~植兰桂竹木于庭。
”【又】乱糟糟的事。
《归田园居》:“户庭无尘~,虚室有余闲。
”③不纯的;
不同种类的。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树。
”④交错。
《琵琶行》:“嘈嘈切切错~弹。
”⑤都;
共。
《愚公移山》:“~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杂厕】夹杂;
混杂。
【杂家】古代九流之一,采众家之说而融为一家的......更多
林
lín①成片的树木、竹子等。
《归田园居》:“羁鸟恋旧~,池鱼思故渊。
”②比喻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
《赤壁之战》:“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
”【林薄】⒈草木丛杂的地方。
⒉用于指隐居之所。
栖
qī①栖息;
鸟类停留、歇宿。
《石钟山记》:“而山上~鹘,闻人亦惊起。
”②停留;
(短时)居住。
《与妻书》:“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之所。
”xī见“栖栖”【栖泊】停留。
【栖迟】⒈游玩休憩。
⒉淹留;
隐遁;
隐居。
⒊飘泊失意。
⒋耗散;
遗弃。
⒌延续。
【栖栖】⒈忙碌而不能安居的样子。
⒉孤寂零落的样子。
森
sēn①树木高耸茂密的样子。
《冯婉贞》:“去村四里有~林,阴翳蔽日。
”②众多;
繁多。
《观巴黎油画记》:“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然布列。
”③高耸;
峙立。
《雁荡山》:“雁荡诸峰……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至谷中则~然干霄。
”④森严。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相向。
”⑤(因惊惧而毛发)耸起。
刘因《龙潭》:“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
”
概
gài①量米粟时刮平头斛用的木板。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者,平量也。
” 【引】刮平;
削平。
《管子•枢言》:“釜鼓满,则人~之。
”(釜、鼓:量器。
)②大略;
大体。
《史记•伯夷列传》:“其文辞不少~见。
”③节操;
风度。
《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若二三子谓识去就之~。
”《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
”④景象;
状况(后起意义)。
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故山多药物,胜~忆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