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
zhàng①十尺为一丈。
《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见底。
”②测量。
《左传•襄公九年》:“巡~城。
”③对长辈的敬称。
《大戴礼•本命》:“~者,长也。
”【丈夫】⒈古时称成年男子。
⒉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⒊女子的配偶。
【丈人】⒈古时对老人的通称。
⒉祖父。
⒊妻子的父亲。
交
jiāo①交叉;
交错。
《鸿门宴》:“~戟之士欲止不内。
”②交互;
交相。
《与朱元思书》:“疏条~映。
”③交换;
互换。
《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质。
”④交接;
交合。
《促织》:“自昏达曙,目不~睫。
”⑤结交;
交往。
《赵威后问齐使》:“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诸侯。
”⑥交情;
交谊。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刭之~。
”⑦同盟;
盟约。
《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
”《过秦论》:“合从......更多
仆
pū①向前倒下。
《游褒禅山记》:“距洞百余步,有碑~道。
”②泛指倒下。
《五人墓碑记》:“众不能堪,抶而~之。
”pú①古时奴隶中的一个等级。
《左传•昭公七年》:“僚臣~,~臣台。
”②泛指奴隶。
《诗经•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
”③仆人;
奴仆。
《归去来兮辞》:“僮~欢迎,稚子候门。
”④驾车的人。
《离骚》:“~夫悲余马怀兮。
”⑤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荆轲刺秦王》:“~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仆顿......更多
共
gòng①共有;
共用。
《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敝之而无憾。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之矣。
”②共同;
一起。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
”③同样;
一样。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色。
”④跟;
与。
《祭妹文》:“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汝筹画也。
”⑤和;
与。
《滕王阁序》:“秋水~长天一色。
”⑥总共。
《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八扇。
”g......更多
引
yǐn①拉开(弓)。
《塞翁失马》:“丁壮者~弦而战。
”②延长;
伸长。
《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凄异。
”③拉;
牵引。
《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相如去。
”④延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
”⑤带领。
《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兵而东。
”⑥招出;
牵连。
《苏武传》:“虞常果~张胜。
”⑦拿;
举。
《归去来兮辞》:“~壶觞以自酌。
”⑧招引;
引来。
《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更多
略
lüè①疆界。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与之武公之~,自虎牢以东。
”【又】划定疆界。
《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
”②巡行;
巡视。
《左传•隐公五年》:“公曰:‘吾将~地焉’。
”③通“掠”。
掠夺;
夺取。
《荆轲刺秦王》:“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④谋略;
计谋;
策略。
《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
”⑤忽略;
不重视。
《叔向贺贫》:“~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⑥大略;
大概;
大致。
《赤壁之战》:......更多
挹
yì①舀;
把液体盛出来。
《诗经•大雅•泂酌》:“~彼注兹。
”②牵;
拉。
郭璞《游仙诗》:“左~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引】提携。
《新唐书•李频传》:“合大加奖~,以女妻之。
”③通“抑”。
抑制。
《汉书•杜邺传》:“钦欲~损凤权。
”【又】谦退。
朱浮《与彭宠书》:“侠游谦让,屡有降~之言。
”④通“揖”。
作揖。
《荀子•议兵》:“拱~指麾。
”【挹退】谦让。
看
kàn①视;
瞧。
《范进中举》:“范进不~便罢,~了一遍,又念了一遍。
”②观看;
观赏。
《望庐山瀑布》:“遥~瀑布挂前川。
”③看待;
对待。
高适《咏史》:“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
”④访问;
探望。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之。
”⑤眼看着;
转眼。
杜甫《绝句》:“今春~又过,何日是归年?
”kān看守;
守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原是一个老军~管。
粪
fèn①扫除;除土。
《荀子•强国》:“堂上不~,则郊草不芸。
”②粪便。
贾思勰《齐民要述•耕田》:“其美与蚕矢熟~同。
”【又】名词作状语。
用粪灌溉。
《采草药》:“一田之稼,则~溉者先芽。
”【粪除】打扫;清除。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将使归~宗祧以事君。
”
艾
ài①植物名,即艾蒿,叶可灸病。
《孟子•离娄》:“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也。
” 《诗经•采葛》:“彼采~兮。
”②绿色。
范晔《董宣执法》:“赐~绶,葬以大夫礼。
” 〖又〗灰白色。
元稹《郡斋感怀见奇》:“~发衰容惜寸辉。
”③对老年人的敬称。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说幼,学。
……五十曰~,服官政。
”④美好。
《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
”⑤停止。
《左传•哀公二年》:“虽克郑,犹有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