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
dùn①以头叩地。
《中山狼传》:“因~首杖下,俯伏听命。
”②用足跺地。
《兵车行》:“牵衣~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③上下抖动使整齐。
《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整~衣裳起敛容。
”④停留;
屯驻。
《史记•李将军列传》:“就善水草~舍。
”【又】停宿的地方。
《海瑞传》:“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由是怨颇兴。
”⑤困顿;
疲弊。
《谋攻》:“故民不~而利可金。
”⑥马上;
立刻。
《训俭示康》:“家人习奢已久,不......更多
且
qiě①将要;
将近。
《游褒禅山记》:“不出,火~尽。
”②暂且;
姑且。
《梦游天姥吟留别》:“~放白鹿青崖间。
”③尚;
尚且。
《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又;
一边……一边。
表示并列关系。
《伐檀》:“河水清~涟漪。
”《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⑤而且;
况且;
并且。
表示递进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
”《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久已疲矣。
也
yē①用于句末。
1。
表判断。
《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
”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
《马说》:“安求其能千里~?
”3.表感叹。
《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
”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
”5.表示陈述或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②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判断。
《黔之驴》:“虎见之,庞然......更多
亏
kuī①缺欠;
缺少。
《尚书•旅獒》:“为山九刃,功~一篑。
”②缺损;
差异;
不适应。
《察今》:“其时已与先王之法~矣。
”③损耗;
减少。
《六国论》:“赂秦而力~,破灭之道也。
”④亏得;
幸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又~林冲赍发他盘缠。
”
亦
yì①表示两者同样,可译为“也”、“也是”。
《十则》:“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不足畏也已。
”②在疑问句中表测度语气,不译。
《赵威后问齐使》:“岁~无恙耶?
”③确实。
《狼》:“狼~黠矣,而顷刻两毙。
”④用在复合句下一分句之首,表示转折,可译为“也”、“也还”。
《芙蕖》:“及花既谢,~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⑤与“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也……吗?
”《十则》:“死而后已,不~远乎?
”查询
劾
hé①揭发罪行。
《谭嗣同》:“荣遣其~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
”②揭发罪行的文状。
《后汉书•范滂传》:“知意不行,因投~去。
”
伉
kàng①配偶,常“伉俪”连用。
《左传•成公十一年》:“已不能庇其~俪而亡之。
”②强健。
《汉书•赵充国传》:“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健各千。
”【又】刚强;
刚直。
《史记•郅都传》:“郅都~直。
”③通“抗”。
抵御;
抵抗。
《战国策•秦策一》:“天下莫之能~。
”【又】匹敌;
相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礼下布衣之士。
”④通“亢”,高。
《诗经•大雅•緜》:“皋门有~。
”【又】极。
《荀子•王制》:“~隆高。
”
佥
qiān都,皆。
《尚书•舜典》:“~曰:伯禹作司空。
”【引】众人的;
大家的。
贾公彦《仪礼正义序》:“~谋已定,庶可施矣。
”
偷
tōu①苟且;
得过且过。
《石壕吏》:“存者且~生,死者长已矣。
”②刻薄;
不厚道。
《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
”③偷窃;
偷盗。
《高祖还乡》:“还酒债,~量了豆几斛。
”④小偷;
窃贼。
《晋书•王献之传》:“群~惊走。
”
各
gè①每个;
各个。
《论积贮疏》:“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食其力。
” 《治平篇》:“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取妇即有八人。
”②各自。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言其志也已矣。
”《阿房宫赋》:“~抱地势,钩心斗角。
”《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具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