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áo①古代用以照明的火炬。

《诗经•小雅•庭燎》:“庭~之光。

”liǎo①放火焚烧草木。

《诗经•小雅•正月》:“~之方扬,宁或灭之?

”②烘烤。

《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对灶~衣。

”【又】烧焦。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毛发。

zhuàng①形状;

……的样子。

《核舟记》:“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

”②情形。

《信陵君窃符救赵》:“具告以欲死秦军~。

”③景象。

《岳阳楼记》:“予观巴陵胜~,在洞庭一湖。

”④陈述。

《中山狼传》:“先生不服,具~其囊狼怜惜之意。

”⑤描写。

《黄冈竹楼记》:“幽阒辽夐,不可具~。

”⑥文体的一种,一般用于下对上叙述事情诉讼。

《狱中杂记》:“李具~求在狱候春发遣。

”⑦大概。

《西门豹治邺》:“~......更多

yóu①一种猿类动物。

《水经注•江水》:“山多~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

”②如同;

好像。

《隆中对》:“孤之有孔明,~鱼之有水也。

”③仍然;

还是。

《隆中对》:“然志~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④尚且。

《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

tōng①通达;

通过;

通行。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豫南,达于汉阴。

”②贯通;

沟通。

《谭嗣同》:“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锐意欲行大改革矣。

”③畅通;

没有阻隔。

《论积贮疏》:“政治未必~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④通报;

转达。

《孔雀东南飞》:“遣丞为媒人,主簿~语言。

”⑤交往;

来往;

结交。

《汉书•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

”⑥流通;

交换。

韩愈《原道》:“为之贾......更多

yǎn①眼珠。

《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忠之祸也。

”《晋书•阮籍传》:“见礼俗之士以白~对之。

” 【引】眼睛。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前万里江山。

”②孔洞;

窟窿。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作方~。

”③用于井、泉水。

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

jì①祭祀;

祭奠。

用一定的仪式来祀神、供祖或对死者表示悼念、敬意。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毋忘告乃翁。

”②旧小说中谓念咒施放法宝为祭。

《封神演义》:“今晚初更,各将异宝~于空中。

bǐng①赐人以谷。

《后汉书•盖勋传》:“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之。

”②授与;

赐与。

《汉书•礼乐志》:“天~其性而能节也。

”③承受;

领受。

《论衡•命义》:“故寿命修短皆~于天。

”④下对上的报告。

《宋书•刘穆之传》:“求诉百端,内外咨~,盈阶满室。

”⑤动用。

《淮南子•俶真训》:“虽欲勿~,其可得邪?

”lǐn同“廪”,粮仓。

《新唐书•李密传》:“今~无见粮,难以持久。

”【禀假】预支。

《后汉书•张禹传......更多

shù①直立;

竖立。

《核舟记》:“诎右臂支船,而~其左膝。

”②童仆。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追之。

”【竖子】小子;

小孩子或童仆。

也用作对人蔑称。

piān①文章的单位或组成部分。

古代文字写在竹简上,把首尾完整的诗或文用绳子或皮绳编连在一起叫做“篇”。

【引】首尾完整的诗文或一部书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之中三致志焉。

”②泛指文章书籍。

常“篇章”、“篇籍”连用。

《论衡•超奇》:“或兴论立说结连~章者,文人鸿儒也。

dí买进谷米,跟“粜”相对。

陆游《初夏杂兴》:“闷里家书到,贫时~贾平。

”《陈州粜米》:“你来~米,将银子来我称。

2122232425 共3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