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
zòu①进;
运。
《庖丁解牛》:“~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进献。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壁~秦王。
”③向君王进言或上书。
《谭嗣同》:“君密~请皇上结以恩遇。
”④奏章。
《狱中杂记》:“俟封~时潜易之而已。
”⑤演奏。
《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瑟。
”《滕王阁序》:“钟期既遇,~流水以何惭。
”查询
定
dìng①安定;
稳定。
《出师表》:“今南方已~。
”《柳毅传》:“毅良久稍安,乃获自~。
”②平定。
《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中原。
”陆游《示儿》:“王师北~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③停止;
平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后序》:“痛~思痛,痛何如哉!
”④决定;
确定。
《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赤壁之战》:“愿早~大计,莫用众人之议......更多
疏
shū①疏导;
疏通。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欲其通。
”②分;
分散。
《史记•黥布列传》:“上裂地而王之,~爵而贵之。
”③疏远。
《屈原列传》:“王怒而~屈平。
”【又】〈名〉疏远的人。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间亲,还是莫说罢。
”④稀疏。
《与朱元思书》:“~条交映,有时见日。
”⑤少;
稀少。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谈笑。
”⑥粗疏。
《史记•范雎列传》:“其于计~矣。
”⑦粗糙的米。
韩愈《山石》:“......更多
戟
jǐ①一种兵器。
柄端为金属枪尖,侧边为月芽形利刃,是戈与矛的合体,兼有直刺、横击的功能。
《鸿门宴》:“交~之士欲止不内。
”②钩刺。
沈括《梦溪笔谈•异事》:“遇鹿豕即以尾~之以食。
”③指手臂做成戟的形状。
苏轼《后怪石供》:“~此而詈人,人莫不怒。
”④刺激。
柳宗元《与崔饶州论石钟乳书》:“泄火生风,~喉痒肺。
”【戟户】⒈指军营。
⒉指显赫高贵之家。
【戟手】(骂人时)将食指和中指伸屈成戟形以指指点点。
谬
miù①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赏。
”②弄错。
《游褒禅山记》:“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保可胜道也哉。
”③差错。
《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之毫厘,~以千里。
’”
长
cháng①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也,而见者远。
”《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
”②高;
高大。
《公输》:“荆有~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木。
”③长久;
久远。
《庄子•秋水》:“吾~见笑于大方之家。
”《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已矣。
”④广;
广阔。
《柳毅传》:“~天茫茫,信耗莫通。
”《岳阳楼记》:“而或~烟一空,皓月千里。
”⑤擅长。
《冯婉贞》:“莫如......更多
顾
gù①回头;
回头看。
《殽之战》:“不~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笑武阳。
”②视;
看。
《行路难》:“拔剑四~心茫然。
”③看望;
拜访。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
”④顾念;
关心。
《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
”⑤回还;
返回。
《屈原列传》:“使于齐,~反,谏怀王曰。
”⑥只是;
不过。
《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⑦但;
却;
反而。
《廉颇蔺相......更多
侪
chái①类;
等。
《左传•成公二年》:“文王犹用众,况吾~乎?
”《柳敬亭传》:“此故吾~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吾侪: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们”。
)②一起;
混同。
《列子•汤问》:“长幼~居……男女杂游。
”③相为配偶。
《汉书•扬雄传》:“~男女,使莫违。
”【侪辈】同辈。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韩遂请与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谦,又与遂同时~,于是交与语移时,不及军事。
”【侪流】同类的人,同......更多
储
chǔ①储存,蓄积。
《韩非子•十过》:“仓天积粟,府无~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
”【又】指储存的粮食或物资。
②置备,聚集。
《汉书•何並传》:“林卿素骄,惭于宾客,並度其为变,~兵马以待之。
”③副,辅佐。
见“储君”、“储佐”。
【又】储君,太子。
④等待。
张衡《东京赋》:“并夹既设,~乎广庭。
”【储君】副君,已确定为继承皇位的人。
《后汉书•郑众传》:“太子~,无外交之义。
”【储思】1.集中心思,专心致志......更多
内
nèi①里面;
内部。
《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境之~,莫不有求于王。
”【又】特指朝廷内或国内。
《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立法度,务耕织。
”【又】指家庭内部。
《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无应门五尺之僮”②内心。
《赤壁之战》:“而~怀犹豫之计。
”③内室;
特指皇宫。
《长恨歌》:“西宫南~多秋草。
”④女色。
《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
”⑤妻妾的泛称。
后专指妻,如南朝人徐悱有《赠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