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
cháng①偿还;
归还。
《冯谖客孟尝君》:“使吏召诸民当~者悉来合券。
”②补偿;
抵偿。
《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
而又无所赔~,忧闷欲死。
”③回报;
报答。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睚眦之怨必报。
”【偿愿】实现平日的愿望。
【偿责】抵当罪责。
《新唐书•齐映传》:“马奔踶,不过伤臣;
舍之,或犯清跸,臣虽死不足~。
”(清跸:皇帝出行,清道戒严。
)【偿责】还债。
责,“债”的古字。
班固《......更多
夫
fū①成年男子。
《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论积贮疏》:“一~不耕,或受之饥。
”②大丈夫。
《左传•宣公十二年》:“闻敌强而退,非~也。
”③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智取生辰纲》:“农~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
”④女子的配偶;
丈夫。
《陌上桑》:“罗敷自有~。
”fú①⒈这;
那。
《归去来兮辞》:“乐~天命复奚疑?
”⒉他。
《左传•襄......更多
寻
xún①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铁琐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寻找。
《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壑,亦崎岖而经丘。
”③探求。
《与陈伯之书》:“~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④顺着。
《桃花源记》:“~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随即;
不久。
《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病终。
”【寻常】⒈八尺一寻,两寻一常。
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
⒉平常。
【寻思......更多
川
chuān①河流,水道。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
~壅而溃,伤人必多。
”《阿房宫赋》:“二~溶溶,流入宫墙。
”《长歌行》:“百~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②平地,平原。
《敕勒歌》:“敕勒~,阴山下。
”【川流】1.比喻往来不息,盛行不衰。
范晔《后汉书•崔骃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
”2.比喻浸润、滋长。
《礼记•中庸》:“小德~,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川气】水面的雾气......更多
弁
biǎn①一种帽子。
古代吉礼之服戴冕,常礼之服戴弁,弁分皮弁(武冠)和爵弁(文冠),皮弁用于田猎或征伐,爵弁用于祭祀。
②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称作弁。
③。
④放在前面。
龚自珍《送徐铁孙序》:“乃书是言,以~君之诗之端。
”⑤急;
快。
《礼记•玉藻》:“~行,剡剡起屦。
”⑥惊惧。
《汉书•王莽传下》:“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予甚~焉,予甚栗焉。
”⑦用手搏斗。
《汉书•甘延寿传》:“试~,为期......更多
既
jì①尽;
完;
终了。
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后来;
不久。
《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③已经,……以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全;
都;
皆。
《屈原列传》:“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既然;
既然是。
《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⑥与“且”、“又”、“亦”相呼应,......更多
木
mù①树。
《归去来兮辞》:“~欣欣以向荣。
”②木头;
木材。
《寡人之于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不可胜用也。
”③木制刑具;
木制器具。
《种树郭橐驼传》:“鸣鼓而聚之,击~而召之。
”【又】棺木;
棺材。
成语有“行将就木”。
④质朴;
朴实。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强敦厚。
”⑤麻木;
痴呆。
《促织》:“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奄奄思睡。
”【木阁】在悬崖峭壁之间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
【木契】木制的符信......更多
树
shù①栽种;
种植。
《齐桓晋文之事》:“五亩之宅,~之以桑。
”②建立;
竖立。
《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旗旄,罗弓矢。
”③树木。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④棵;
株。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尽是刘郎去后栽。
”【树艺】种植。
查询
植
zhí①栽种。
《孔雀东南飞》:“东西~松柏,左右种梧桐。
”《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也。
”②竖立;
树立。
《游黄山记》:“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童区寄传》:“一人卧,~刃道上。
”③倚着。
《归去来兮辞》:“或~杖而耘耔。
”④直立的;
陡立的。
《雁荡山》:“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土龛岩。
”⑤植物。
《察变》:“知动~庶品,率皆递有变迁。
”⑥关闭门户用的直木。
《墨子•非儒》:“......更多
椽
chuán椽子,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圆木条。
《左传•桓公十四年》:“冬,宋人以诸侯伐郑……以(郑)大宫之~归,为卢门之~。
”【椽笔】像椽子一样大的笔。
比喻重要的文章或杰出的写作才能。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赋海市,幸无吝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