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n①新的;

与“旧”相对。

《兵车行》:“~鬼烦冤旧鬼哭。

”②新出现的事物。

《论语》:“温故而知~。

”③新鲜。

《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

”④刚;

才。

《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用事,秦急攻之。

”【新妇】⒈新娘。

⒉称儿媳。

⒊妇人自称的谦辞。

《孔雀东南飞》:“~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新贵】新任高官者。

【新正】⒈正月。

⒉元旦。

shù①古代城邑中的道路。

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

”②方法;

手段。

《柳毅传》:“子有何~可导我耶?

”③思想;

学说;

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多异故也。

”【又】符合某种思想学说的行为。

《狱中杂记》:“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乎?

”④学问;

学识。

《师说》:“闻道有先后,~业有专攻。

”⑤技术;

技艺。

《教战守策》:“授以击刺之~。

”⑥权术;

......更多

chái①枯枝,木柴。

②烧柴祭天。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辛未,幸太山,~告岱宗。

”zhài用木围护四周。

【又】用柴覆盖、堵塞。

【引】闭。

【又】防守用的篱笆或栅栏。

zì堆积的禽兽。

《诗经•小雅•车攻》:“谢夫既同,助我举~。

”cī参差不齐。

《史记•司马相如传》:“~池芷虒,旋环后宫。

”【柴荜】木杖。

《晋书•贺循传》:“常愿弃结驷之轩轨,策~而造门。

”【柴荜】柴门荜户,穷人居住之处。

刘昼《刘子•......更多

fǎ①法令;

法律;

制度。

《察今》:“故治国无~则乱。

”②标准;

法则;

规律。

《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言而世为天下则。

”《察变》:“此物能寒,~当较今尤茂”③方法;

做法。

《谋攻》:“凡用兵之~,全国为上。

”《采草药》:“古~采草药多用二、八月。

”④效法;

仿效。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常可。

”《察今》:“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

”⑤佛教的道理。

高适《赠杜二......更多

xiá①玉上的红色斑点;

玉上的斑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请指示王。

”【又】比喻缺点;

过失。

《与陈伯之书》:“圣朝赦罪责功,弃~录用。

”②裂缝;

空隙。

《管子•制分》:“攻坚则轫,乘~则神。

yǎn①蔓延;

扩展。

《后汉书•桓帝纪》:“流~四方。

”《墨子•非攻中》:“广~数于万。

”②余裕;

盛多。

《荀子•君道》:“圣王财~以明辨异。

”杜笃《论都赋》:“国富人~。

”③书籍中由于排版、传抄错误等原因造成多出来的不应有的字句,如“衍文”。

④平坦。

《管子•轻重丁》:“北方之萌者,~处负海。

”⑤山坡。

《史记•封禅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

”【衍更】演变。

【衍溢】⒈泛溢。

⒉充满。

pò①指物体破裂;

毁坏;

损坏。

《琵琶行(并序)》:“银瓶乍~水浆迸。

”②打破;

破坏;

使损坏。

《史记•项羽本纪》:“皆沉船,~釜甑,烧庐舍。

”③打败;

攻下;

攻克。

《鸿门宴》:“今沛公先~秦入咸阳。

”【又】〈动〉被打败。

《六国论》:“六国~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

”④突破;

破例。

《少年中国说》:“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格。

”⑤残破;

破败。

《春望》:“国~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更多

mí①系牛的绳子。

刘禹锡《叹牛》:“叟揽~而对。

”②牵制;

束缚。

《谋攻》:“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军。

”③拘禁;

拘留。

《后序》:“予羁~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④通“靡”。

浪费;

耗费。

《卖柑者言》:“坐~廪粟而不知耻。

”【縻军】⒈牵制军队。

⒉统领军队。

查询

jì①继续;

连续。

《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吾其还也。

”②接济;

补偿。

《墨子•非命上》:“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短,方地百里。

”③继承;

承接。

《左忠毅公逸事》:“吾诸儿碌碌,他日~吾志事,惟此生耳。

”④继承人。

《触龙说赵太后》:“赵主之子孙侯者,其~有在者乎?

”⑤接着;

随后。

《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而终~五国迁灭。

ér①颊毛;

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 舍。

”④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

......更多

678910 共9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