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xǔ①答应;
允许。
《出师表》:“由是感激,遂~先帝以驱驰。
”②赞同。
《愚公移山》:“杂然相~。
”③期望。
《书愤》:“塞长城空自~,镜中衰鬃已先斑。
”④处所。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
”⑤表示大约的数量。
《核舟记》:“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
”⑥这样;
这么。
刘克庄《沁园春》:“天造梅花。
有~孤高,有~芬芳。
”⑦表示感叹语气。
韩愈《感春》:“三盃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
”
讹
é①谣言;
邪说;
蛊惑人心的话。
《汉书•成帝纪》:“京师无故~言大水至。
”【引】错误。
《史通•自叙》:“~音鄙句。
”②改变;
变化。
《诗经•小雅•节南山》:“式~尔心。
”③通“吪”,行动。
《诗经•小雅•无羊》:“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
”④借端敲诈。
《红楼梦》:“~他拖欠官银,拿他到了衙门里去。
”⑤野火烧。
李白《明堂赋》:“粲炳炳以照烂,倏山~而晷换。
”
诔
lěi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多用于上对下)。
《墨子•鲁问》:“鲁君之嬖人死,鲁君为之~。
”【引】一种哀祭文体。
《后汉书•桓谭传》:“所著赋、~。
书、奏,凡二十六篇。
”
该
gāi①具备。
枚乘《七发》:“滋味杂陈,肴糅错~。
”【又】完备;
包括。
《后汉书•班固传》:“仁圣之事既~,帝王之道备矣。
”②当;应该。
白居易《洛下卜居》:“~知是劳费,其奈心爱惜。
”③欠。
《红楼梦》:“人家~咱们的……算一算。
”
详
xiáng①详细;
详尽。
《原毁》:“其责人也~,其待己也廉。
”②弄清楚;
详细地知道。
《孔雀东南飞》:“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
”③安详。
宋玉《神女赋》:“性沉~而不烦。
”④旧时下级把案情向上级报告请示。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至案下。
”yáng通“徉”。
假装。
《史记•项羽本记》:“见使者,~惊愕。
”【详平】周密公平。
【详练】详审,熟习。
诰
gào①告诉。
《尝书•太甲下》:“伊尹申~于王。
”(伊尹:人名。
申:重。
)②皇帝给臣子的命令。
李阳冰《草堂集序》:“潜草诏~,无人知者。
”③告诫;
劝勉。
《国语•楚语上》:“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也。
” 《尚书•多方》:“成王归自奄,在宗周,~庶邦。
”④文体的一种,用天告诫或勉励。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之体也。
” 【辨】告,诰,诏。
“告 ”和“诰原来都......更多
说
shuō①陈说;
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如此。
”②说明;
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③言论;
说法;
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
”④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
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使与书俱。
”shuì劝说;
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王万端。
”yuè通“悦”。
喜欢;
高兴。
《论语》:“学而时......更多
谄
chǎn①谄媚;
巴结;
奉承。
《冯谖客孟尝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谀之臣,开罪于君!
”②巴结别人的言语或行为。
《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
”【辨】谄,谀。
“谀”是用言语奉承,“谄”则不限于言语。
“谄”“谀”二字连用时,不再有这种区别。
【谄骨】指谄媚的人。
【谄泪】假哭以求怜悯。
【谄笑】装出笑脸巴结人。
【谄谀】巴结讨好,一味迎合别人。
谇
suì①责备。
贾谊《治安策》:“母取箕帚,立而~语。
”②告知。
《汉书•叙传》:“既~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
”③问讯。
《庄子•山木》:“虞人逐而~之。
”④谏诤。
《离骚》:“謇朝~而夕替。
”
谶
chèn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史记•赵世家》:“公孙支书而藏之,秦~于是出矣。
”(书:写。
)《后汉书•光武帝纪》:“宛人李通等以图~说光武。
”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