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ēng①丝织品的总称。

《汉书•灌婴传》:“灌婴,睢阳贩~者也。

”②通“矰”。

一种丝绳系住用来射鸟的短箭。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缴,将加已乎百仞之上。

móu①计谋。

《谋攻》:“故上兵伐~。

”②谋划;

策划。

《廉颇蔺相如列传》:“越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

”③图谋;

算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魏十余年。

”④商议;

计议。

《诗经•氓》:“匪来贸丝,来即我~。

”⑤思虑;

考虑。

《过秦论》:“深~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查询

jī①给予;

送给。

《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孔雀东南飞》:“~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②携带;

拿着。

《史记•李斯列传》:“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③怀着;

抱着。

江淹《恨赋》:“~志没地。

jǐn①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

《公输》:“舍其~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②比喻鲜艳华美。

《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鳞游泳。

”【锦官城】成都。

四川成都旧有大城、少城。

少城大城西,为主锦之官所居,因称锦官城。

【锦瑟】画有锦文的瑟。

xuě①雪。

《史记•秦始皇本纪》:“大雨~,深二尺五寸。

”②揩拭。

杜甫《丈八沟纳凉》:“佳宾~藕丝。

”【又】洗刷。

李白《独漉篇》:“国耻未~,何由成名。

fú①古代礼服上青黑相间的花纹。

《考工记•画绩》:“画绩之事……黑与青谓之~。

”②通“韨”,古代贵族祭祀时戴的蔽膝,用熟皮做成,遮在膝前。

古诗《偕隐歌》:“我~子佩。

”③通“绂”,系印章或佩玉用的丝带。

江淹《杂诗•谢光禄郊游》:“云装信解~,烟驾可辞金。

”查询

nài最大的鼎。

《诗经•周颂•丝衣》:“~鼎及鼒。

luàn①紊乱;

没有秩序;

没有条理。

《曹刿论战》:“吾视其辙~,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混杂;

混淆。

《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鸣。

”③战乱;

动乱。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叛乱;

作乱;

反叛。

《伶官传序》:“一夫夜呼,~者四应。

”⑤扰乱;

破坏。

《陋室铭》:“无丝竹之~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不安定;

不太平;

与“治”相对。

《屈原列传》:“明于治~,娴于辞令。

”⑦慌乱......更多

páo①匏瓜,俗称“瓢葫芦”,一种果实可以做瓢的葫芦。

《论语•阳货》:“吾岂~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②古代八音之一;

指笙、竽一类的乐器。

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土革木八物,物之善鸣者也。

”【匏系】⒈比喻系滞一处。

⒉比喻赋闲在家。

⒊比喻无用之物。

【匏樽】匏瓜做的酒樽。

后泛指酒具。

wú①大声说话。

《诗经•周颂•丝衣》:“不~不敖。

”②周代诸侯国,在今长江下游一带。

③朝代名(公元222-280年)。

三国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第一代君主是孙权。

678910 共9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