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ēng①改正;

改变;

更换。

《十则》:“~也,人皆仰之。

” 《庖丁解牛》:“良庖岁~刀,割也;

族庖月~刀折也。

”《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酌。

”②经历;

经过。

《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非一。

”《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道必~匈奴中。

”③交替;

交互。

《活板》:“~互用之,瞬息可就。

”《左忠毅公逸事》:“使将~休。

”④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更多

zhū①露出地面的树根;

树桩子。

《五蠹》:“田中有~,兔走触,折颈而死”②草木。

焦延寿《易林》:“泽枯无鱼,山童无~。

”③棵。

《三国志•诸葛亮传》:“成都有桑八百~。

”④株连。

《五人墓碑记》:“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治。

”【株戮】因牵连而被杀。

【株守】死守不放,比喻拘泥守旧不知变通。

àn①盛食物短腿不把盘.《长亭送别》:“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齐眉。

”②几案,矮长桌.《赤壁之战》:“因拔刀斫前奏~。

”《熟读精思》:“凡读书,需整顿几~。

”③文书;案卷.《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

”④通“按”.用手压或摁.《订鬼》:“则梦见夫人据~其身哭矣。

”⑤通“按”.察看;考察.《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⑥按照,依照.《荀子•......更多

cì①临时驻扎和住宿。

《殽之战》:“秦伯素服郊~。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江北。

”②按顺序排列,次序。

《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当行。

”③在排列上次一等。

《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也。

”《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之。

”④及,到。

《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更多

fú①飘浮在水面上,与“沉”相对。

《西门豹治邺》:“令女居其上,~之河中。

”②飘浮在空中。

《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云。

”③在水上行驶;

航行。

屈原《哀都》:“过夏首而西~兮,顾龙门而不见。

”④超过。

《海瑞传》:“搏噬善类,其罪又~于高拱。

”⑤轻。

《采草药》:“有苗时采,则虚而~。

”⑥虚浮;

浮华。

《治平篇》:“禁其~靡,抑其兼并。

”⑦轻薄;

轻佻。

《国语•楚语》:“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更多

shēn①水深,与“浅”相对。

《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

”②深远,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大。

《口技》:“遥闻~巷中犬吠。

”《游园》:“人立小庭~院。

”③时间久。

《琵琶行》:“夜~忽梦少年,梦啼妆泪红阑干。

”④程度深。

《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

”⑤苛刻;

严厉;

刻毒。

《荆轲刺秦王》:“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⑥深刻;

深入。

《过秦论》:“~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游褒禅山记》:......更多

zhū①水停聚的地方,坡塘。

《周礼•地官•稻人》:“以~畜水。

”②水停聚。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大浚治川渠,使有所~。

”查询

guàn①注入。

流入。

《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河。

”②灌溉;

浇灌。

《西门豹治邺》:“引河水~民田。

”③饮。

《礼记•投壶》:“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

’”④酌酒浇地。

古代祭祀时第一次献酒的仪式。

《论语•八脩》:“褅自既~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⑤浇铸。

《论衡•奇怪》:“烁一鼎之铜,以~一钱之形,不能成一鼎。

”⑥丛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松下多~丛。

”【灌园】从事田园劳动。

引申指官吏......更多

líng①女巫。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偃蹇兮姣服。

”②神;

神灵。

《国殇》:“天时怼兮威~怒。

”③灵魂。

《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因,以告先帝之~。

”④聪明;

机敏。

《中山狼传》:“龟蛇固弗~于狼也。

”⑤灵异;

神奇;

奇妙。

《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

”⑥灵验;

应验。

《史记•龟策列传》:“龟藏则不~,蓍久则不神。

”⑦关于死人的。

曹植《赠白马王彪》:“~柩寄京师。

”⑧灵秀。

《滕王阁序》:“人......更多

cuàn①烧火做饭。

《孟子•滕文公》:“许子以釜甑~,以铁耕乎?

”②灶。

《项脊轩志》:“迨诸父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③戏曲名词。

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

如《朴百花爨》、《文房四宝爨》等。

④我国古代地域名与民族名。

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

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二部,均在云南东部。

元代一般以东爨居民为黑爨,以西爨居民为白爨。

678910 共2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