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时期医学医学著作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医学著作  一、《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汉·张机撰,金·成无已注。

该书初刊于1144年,原刻本早失,约1172年曾保存到明末,其后亦失。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八年,永堂刊本、1509年熊氏种德堂刊本、1599年赵开美刊本、《四库全书》本、1870年常郡双白燕堂陆氏刊本、1880年扫叶山房刊本、《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1924年上海广雅书局石印本、1955年商务......更多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五代时期医学著作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

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简称《巢氏病......更多

中古音乐——发展史

中古音乐——发展史   (前221—公元960)这段历史将近1200年,它同样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包括秦、两汉、三国、晋(前221—公元420年),后一时期为南北朝、隋、唐、五代(420—960年)。

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歌舞大曲是音乐的主要形式。

它们的区别则在于:前一时期汉族音乐是主要的音乐成份,后一时期经过历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族音乐大交流而达到了歌舞音乐的峰巅。

  秦立国很短,只有1......更多

伎乐舞蹈

伎乐舞蹈 与雅乐舞蹈相对称的是伎乐舞蹈,二者构成为我国乐舞艺术的重要两翼。

伎乐舞蹈,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举凡古代社会中除雅乐舞蹈之外,种种由专业艺人表演的观赏舞蹈,例如秦汉的甬抵百戏、散乐杂伎,隋唐的九、十部伎,坐、立部伎,宋代的队舞等等,都可以归纳在这个范畴之内。

伎乐舞蹈由专职的乐工舞伎表演,由于所表演的主要是供人观赏的娱乐性舞蹈,因此尽管在乐舞文化发展历程中起着难以低估的作用,代......更多

兼容并取 艺高技强

兼容并取 艺高技强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东周列国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势中结束了。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秦朝。

在秦始皇实施治国的种种高压血腥举措之时,还在咸阳大兴土木,仿照被消灭统一的其他六国的宫殿。

并将原六国的后宫美女舞人及乐器等,搜刮迁入宫中,其时“……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更多

秋庭戏婴图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轴 绢本 设色画 纵 197.5 公分 横 108.7 公分 [img src=''Cache/HtmlEditorAccessory/2004-10-02/e074715b-8c8b-4ce1-b647-deba2ca9420b.jpg''] 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後,跟随宋室,迁居钱塘。

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更多

鸡血石的鉴别与收藏

鸡血石的鉴别与收藏 鸡血石是我国最名贵的印石之一,产于浙江昌化玉岩山。

因色彩艳丽鲜红如鸡血,故有“国之瑰宝”美誉,与寿山田黄、芙蓉并称“印石三宝”。

在今年的国石评比中,昌化鸡血石又荣登六大“国石”之一。

相传,古代有一种鸟,叫“鸟狮”,又称凤鸟,生性好斗。

一天,觅食飞过玉岩山,见一凰正在孵蛋,顿生恶念,向其发起攻击。

毫无准备的凰被咬断了腿。

凤闻讯赶到,同仇敌忾,战胜了“鸟狮”。

凤凰虽然......更多

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

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

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蓬,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更多

中国古代酷刑

第四章 中国古代酷刑   01.<剥皮>   剥的时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最难的是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油,不好分开。

  另外还有一种剥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

方法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颗脑袋,在头顶用刀割个十字,把头皮拉开以后,向里面灌水银下去。

由于水银比重很重,会把肌肉跟皮肤拉扯开来,埋在土里的......更多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更多

111112113114115 共143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