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日本武士道
第一章 序 所谓武士道精神是一种不成文之法,是历代的武士们口耳相传下来的,或是由知名的武家人士记录下来,成为后来武士们的人生格言。
武士道不是一种清洁的精神,它是一个阴翳的民族,在偏狭的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情感倾向。
在狭隘的生存空间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附庸风雅,但当它发展开来后,它表现出来的是其极其残忍的一面,从而导致世界性灾难,二战就是极端的典型。
关于佛的来源
佛,梵文 buddha 是佛陀的简称。
证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 佛陀又译为‘浮陀‘,‘浮屠‘,‘浮图‘,等,意思是‘觉‘,‘觉者‘,‘知者‘。
‘觉‘有三个含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 是佛教的最高果位。
佛陀才俱三项,菩萨缺最后一项,罗汉缺后两项,凡夫俗人则三项全缺。
佛教的最高思想是通过修行而最终涅盘成佛。
而修行成佛。
小乘佛教只修罗汉行,大乘佛教则修菩萨行......更多
原始佛教的分裂
原始佛教的分裂 上座部与大众部 佛教从原始的和合一味演变到部派林立,主要是由于佛教所处时空改变所致。
佛教由恒河中、下游逐渐向外弘化,因各地的风俗、语言、师承等文化背景不同,在戒律和教义的因应调适上自然产生差异。
而原有多闻、持律、头陀等根性差别者□,在距佛日遥后,经辗转传授、修习,彼此间的差异就更显著了,于是僧团开始分化。
原始佛教分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天(摩诃提婆)比丘提出......更多
关于中国武林门派资料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
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
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更多
中华武术之“武当”
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说。
少林与武当,可谓双峰并峙,各有千秋。
武当山雄踞于湖北省西北部,为大巴山余脉,北接豫陕,南控三峡,西邻巴蜀,东瞰武汉,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高于泰山和嵩山。
武当山古属均州,为襄阳府所辖,今属丹江口市。
从武当山向南不远,便是著名的神农架地区。
武当山奇峰竞秀,风景幽丽,其险奇诡异之境,雄浑涵厚之态,较泰山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多
关于“武术”
其实一招在武术中的定义似乎较为模糊,个人理解,在武术中,该是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竞击攻防意图的一连串动作算是一招吧。
呵呵,对于武术我是个门外汉,不过我曾经在一本武术杂志上看过这样的招数,目标是打对手的头。
先适当靠近对手,一手先打腹部,待对手身体自然前倾时,再一手击达头部。
这个身体靠近,虚招击腹,实招打头,合起来才算一招吧。
但是实际比武中,真正能打的人谁还顾及招数的完整呢?
莫不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形......更多
佛经中“阿修罗”的素材
第五章 佛经中“阿修罗”的素材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
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
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龙八部神之一。
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
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
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
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历史上的武术概述
历史上的武术概述(更新时间:2004-1-20 14:11:00 本章字数: 3166) 一 先秦时期武术--概述 (公元前222年以前)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
这一时期指从原始蒙昧时代经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代,即秦汉形成统一以前的时期。
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中华武术,是无比宏伟瑰丽的华夏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分支。
其发生、发展紧随着整个华......更多
少林武术简介
第八章 少林武术简介 相传少林武术创始于达摩祖师传易筋、洗髓二经及先天罗汉拳。
此后少林寺历代高僧结合中华民族固有的武术技法,发展成名扬中外的少林武术。
目前少林武术流传的主要有以下套路: 1.拳术: 小洪拳、大洪拳(三节)、朝阳拳(四节)、观潮拳(一节)、炮拳(三节)、通臂拳(三节)、梅花拳、长锤拳、太祖长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节)、罗汉拳(五十四节)、心意把(......更多
关于佛珠的数目及意义
第八十六章 关于佛珠的数目及意义 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
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
兹列表如下: 颗数 出处 1080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108 《木木患子经》 《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陀罗尼集经》 《文殊仪轨经》 54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