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谈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1952年6月19日,在“五反”运动 即将结束的时候,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就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作出讲话。
他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特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它既是我们的朋友,又是要被消灭的阶级。
我们共产党员必须懂得这个辩证关系。
要发挥资产阶级的积极性,让它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经济事业,使我们的经济能更快地发展。
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恰当地解决资产阶级问题。
如果只......更多
联合国大会通过《发展纲领》
第五十一届联大于1997年6月20日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发展纲领》。
《纲领》说,发展是联合国的优先项目之一,目的是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的,在可持续发展中互为补充。
《纲领》说,持续的经济增长对所有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实现持续发展,各国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灭贫穷,饥饿、疾病和文盲,确保人人就业及保护环境。
本届联大主席、马来......更多
贝·布托诞辰
贝娜齐尔·布托,1963年6月21日生,是前总统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的长女。
早年在拉瓦尔品第、卡拉奇等地的教会学校读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毕业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两年,获政治、哲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
曾任牛津大学学生会辩论社主席。
1976年牛津大学毕业后在巴基斯坦外交部研究室学习,专门研究战略问题。
1977年7月布托政府被推翻后,离开外交部从事党务活动。
1978年9月当选为巴基斯坦人......更多
印尼共和国的首任总统苏加诺逝世
艾哈迈德·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 的领导者,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印尼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苏加诺1901年6月6日出生于东爪哇的泗水即苏腊巴亚一个土著贵族家庭。
取名为库斯诺·索斯罗·苏加诺。
苏加诺1921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刚刚成立两年的万隆工学院学习。
他作为爪哇青年会万隆支部的主席,经常发表演说,鼓吹民族主义,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活动。
1928年5月27—30日,印尼民族主义协会在......更多
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逝世
李先念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李先念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很小就失去了父母。
他种过地,放过牛,走上革命道路时,还是个木匠。
1927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
第二年他加入游击队。
在革命斗争中,他逐渐成长为......更多
毛泽东会见特拉奥雷
1973年6月2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马里共和国国家元首穆萨·特拉奥雷上校。
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特拉奥雷说,他今天能够见到毛主席非常高兴。
他代表马里人民和政府,向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表达最深厚的兄弟般的友好情谊,祝毛主席健康长寿。
毛泽东说:我们都是叫作第三世界,就是叫作发展中的国家。
你不要看中国有什么展览会啊,其实啊,是一个很穷的国家。
我说,ISAY(英文:我说),越穷越好!
就会革命啊。
沙基惨案发生
1925年6月23日,英国海军陆战队在广东朝游行中的中国老百姓突然开枪、开炮,当场打死59人,重伤172人,轻伤者无数。
6月21日,为声援上海罢工者,香港、沙面工人也实行罢工。
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23日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下午1时,广州各界20多万人在东校场举行市民大会,一致通过援助沪案条件16条,会毕进行游行,工人、商人、学生、黄埔学生等依次由东校场出发。
经惠爱东路、永汉中路,直出长堤西壕口......更多
邓小平谈改革政治体制 增强法制观念
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讲话,着重谈了改革政治体制和加强法制观念问题。
其要点是:(一)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会遇到人的障碍。
(二)提出了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
他指出,关于端正党风和纠正不正之风的工作划分问题,其实是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更多
花冈事件幸存者向日本提起诉讼
1995年6月28日,花冈事件幸存者及死难者家属11人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鹿岛建设公司残酷虐待中国劳工的罪行。
1945年6月30日,在日本东北部秋田县花冈町现大馆市,被日军抓来的700多名中国劳工不堪忍受工头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而发动起义,遭到日军警镇压,结果130余名劳工被日军警严刑拷打折磨致死。
据统计,从1944年5月至1945年11月,在为鹿岛建设公司从事河道改......更多
郑和逝世
郑和(1371一1435),本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
明初入宫当太监,因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立过军功,赐姓郑。
1405年(永乐三年)率水手、官兵2.78万人,乘“宝部”63艘,通使“西洋”,两年后返回。
以后又6次下“西洋”,至1433年,总共28年间,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1435年6月29日(明宣德十年六月初四日)郑和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