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án①说;

谈论。

《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所闻。

”《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

”②言语;

言论。

《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三年,乃流王于彘。

”③一字为一言。

《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

”④一句为言。

《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⑤著作;

书籍。

《过秦论》:......更多

jù①表示反问,难道,哪里。

李白《行路难》:“华亭鹤唳~可闻。

”②假如。

《国语•晋语》:“~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

xǔ①答应;

允许。

《出师表》:“由是感激,遂~先帝以驱驰。

”②赞同。

《愚公移山》:“杂然相~。

”③期望。

《书愤》:“塞长城空自~,镜中衰鬃已先斑。

”④处所。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人也。

”⑤表示大约的数量。

《核舟记》:“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

”⑥这样;

这么。

刘克庄《沁园春》:“天造梅花。

有~孤高,有~芬芳。

”⑦表示感叹语气。

韩愈《感春》:“三盃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

shí①知道;

懂得。

《谋攻》:“~众寡之用者胜。

”《石钟山记》:“汝~之乎?

”②认识。

《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

”③识别;

辨认。

《采草药》:“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耳。

”④知识;

见识。

张衡《东京赋》:“鄙夫寡~。

”zhì①通“志”。

记;

记住。

《论语》:“默而~之。

”②通“帜”。

标记;

记号。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查询

qū①弯曲。

《荀子•劝学》:“~五指而顿之。

”【引】枉曲,冤枉。

《吕氏春秋•壅塞》:“宋王因怒而~杀之。

”②屈服。

《墨子•公输》:“公输盘~。

”③言语钝拙。

《史记•李斯传》:“辨于心而~于口。

gào①告诉。

《尝书•太甲下》:“伊尹申~于王。

”(伊尹:人名。

申:重。

)②皇帝给臣子的命令。

李阳冰《草堂集序》:“潜草诏~,无人知者。

”③告诫;

劝勉。

《国语•楚语上》:“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也。

” 《尚书•多方》:“成王归自奄,在宗周,~庶邦。

”④文体的一种,用天告诫或勉励。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典~之体也。

” 【辨】告,诰,诏。

“告 ”和“诰原来都......更多

shuō①陈说;

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如此。

”②说明;

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③言论;

说法;

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欲诛有功之人。

”④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

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使与书俱。

”shuì劝说;

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王万端。

”yuè通“悦”。

喜欢;

高兴。

《论语》:“学而时......更多

chǎn①谄媚;

巴结;

奉承。

《冯谖客孟尝君》:“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谀之臣,开罪于君!

”②巴结别人的言语或行为。

《后序》:“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于后。

”【辨】谄,谀。

“谀”是用言语奉承,“谄”则不限于言语。

“谄”“谀”二字连用时,不再有这种区别。

【谄骨】指谄媚的人。

【谄泪】假哭以求怜悯。

【谄笑】装出笑脸巴结人。

【谄谀】巴结讨好,一味迎合别人。

zhūn①见“谆谆”。

②辅助。

《国语•晋语九》:“以~赵鞅之故。

”【谆谆】⒈教诲不倦的样子。

⒉迟钝。

查询

suì①责备。

贾谊《治安策》:“母取箕帚,立而~语。

”②告知。

《汉书•叙传》:“既~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

”③问讯。

《庄子•山木》:“虞人逐而~之。

”④谏诤。

《离骚》:“謇朝~而夕替。

2122232425 共53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