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生
太学体
太学
拼音:tài xué 首字母大写:TX五笔:dy ipb 太学的同义词反义词
中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槐馆
入馆
三舍法
拼音:sān shě fǎ 首字母大写:SSF五笔:dg wfk ifc 三舍法的同义词反义词
1.宋神宗时取士法,为元丰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
四门博士
拼音:sì mén bó shì 首字母大写:SMBS五笔:lh uyh fsf fghg 四门博士的同义词反义词
1.学官名。北魏太和二十年因刘芳表请立四门博士。隋代隶于国子监,唐始合于太学。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元以后不设。
北学
璧堂
伯鸾之灶
拼音:bó luán zhī zào 首字母大写:BLZZ五笔:wrg yoqg pp ofg 伯鸾之灶的同义词反义词
1.汉梁鸿字伯鸾。少孤,诣太学受业。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邻舍先炊已,呼伯鸾趁热釜炊,伯鸾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之。见《东观汉记.梁鸿传》。后以"伯鸾之灶"比喻沾他人的光或依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