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刻

摹刻的同义词反义词
mó kè1.摹写﹑刻石。 2.翻刻。

戏鸿堂帖

戏鸿堂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xì/hū hóng táng tiè/tiě/tiē1.明董其昌所刻丛帖名。取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钟繇书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语义。摹刻平生所见晋唐以来法书,共十六卷。初为木刻,后毁于火,重摹刻石。故所传拓本有两种。亦省称"戏鸿"。

法帖(-tiè)

法帖(-tiè)的同义词反义词
fǎ tiè1.临摹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的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家书法的法书及其拓本或印本。公元992年侍书学士王著等奉敕编次摹刻宫廷秘阁收藏的法书为十卷,称《淳化阁帖》,法帖之名,相传由此而起。

潭帖

潭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tán tiè/tiě/tiē1.亦称"长沙帖"。 2.汇刻丛帖。北宋庆历间刘沆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时,命僧希白摹刻。计十卷。以《淳化阁帖》为底本,增入晋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蒙﹑颜真卿等帖。与《绛帖》齐名。因刻于潭州,故名。原石毁于南宋建炎年间,翻刻本很多。参阅宋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淳化帖》﹑明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

利州帖

利州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lì zhōu tiè/tiě/tiē1.法帖名。即《临江帖》。宋元佑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重摹刻于临江戏鱼堂,世称《临江帖》或《戏鱼堂帖》。庆元中,四川总领权安节重勒石于益昌(利州)官舍,故亦称《利州帖》。

十七帖

十七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shí qī tiè/tiě/tiē草书碑帖。东晋王羲之书。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书书札二十八通,付弘文馆摹刻而成,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故名。书法体势纵横,神采飞动,为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历代翻刻颇多,今存宋拓本。

印谱

印谱的同义词反义词
yìn pǔ编录印章作品的书籍。据传始于宋代,明代以来盛行于世。或直接钤印而成,或摹刻印刷而成。著名的有清汪启淑《飞鸿堂印谱》、陈介祺《十钟山房印谱》等。

寡状

寡状的同义词反义词
guǎ zhuàng1.指文章缺少描摹刻画。

澄清堂帖

澄清堂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chéng qīng táng tiè汇刻丛帖。卷数不明。仅传宋拓残本及明翻刻宋残本卷一、卷四、卷十一(宋刻)及卷二、卷五(明刻)。今人考定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刻。所存以王羲之书迹为多,亦有苏轼书迹。摹刻精良。

祖帖

祖帖的同义词反义词
zǔ tiè/tiě/tiē1.最早的法帖。多指《淳化阁帖》。淳化三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编次,摹刻在枣木板上,拓赐大臣,古人法书赖此以传。自此刻帖盛行,故历来称《淳化阁帖》为"法帖之祖"。
123 共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