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

武力的同义词反义词
wǔ lì1.武卒。 2.军事力量。 3.勇力。 4.强暴的力量。

诉诸武力

诉诸武力的同义词反义词
sù zhū wǔ lì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文治武力

文治武力的同义词反义词
wén zhì wǔ lì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要挟(yāo-)

要挟(yāo-)的同义词反义词
yāo xié1.利用对方的弱点,仗恃自己的势力,胁迫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坚持真理,不怕要挟|外国侵略者用武力要挟清政府。

无用武之地

无用武之地的同义词反义词
wú yòng wǔ zhī dì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的同义词反义词
hù fǎ yùn dòng又称“护法战争”。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掌北京政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并企图武力统一中国。孙中山号召维护《临时约法》,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并联合西南军阀,成立护法军政府。孙当选为大元帅,领导南方各省军队抗击北洋军阀的军事进攻。次年桂系军阀排挤孙中山,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酝酿同北洋军阀议和。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的同义词反义词
èr cì gé/jí mìng即“讨袁之役”。继辛亥革命后爆发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武装斗争。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死宋教仁,又大借外债,准备以武力镇压革命势力。孙中山号召讨伐袁世凯。袁罢免国民党籍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7月,国民党人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广东、上海、安徽等地先后宣布独立,并组织讨袁军。由于国民党缺乏明确纲领,内部涣散,在袁军大举进攻下,“二次革命”最后失败。

倪嗣冲(1868-1924)

倪嗣冲(1868-1924)的同义词反义词
ní sì chōng/chòng (1868-1924)皖系军阀。安徽阜阳人。清末曾任河南布政使帮办军务。1913年任安徽都督,支持袁世凯称帝。袁死后投靠段祺瑞。1917年支持段解散国会,为“督军团”倡乱的祸首。后又出兵拥护段祺瑞实行武力统一。1920年,皖系战败后被解职。

宣威耀武

宣威耀武的同义词反义词
xuān wēi yào wǔ耀:显扬。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形容得意夸耀的神态。

扫洒

扫洒的同义词反义词
sǎo/sào sǎ/xǐ1.冲洗;洒水扫地。2.喻用武力平定廓清。
12345 共15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