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共十地
(名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缘菩三乘共通之十地也。
台宗以为四教中通教之地位也。
一、干慧地,此为外凡之位,与藏教五停心别总念处总相念处三贤之位相当。
乾者干燥之义也。
此位为未得法性理水之智慧,故云干慧地。
又有漏之智慧,不以法性理水润之,故云干慧。
二、性地,此为内凡之位,藏教之四善根也。
此位伏见思之惑,朦胧望见法性之空理,故曰性地。
三、八人地。
人者忍也,见道之苦法智忍等八忍谓之八忍地。
即见道十五心之位也。
见道十五虽为八忍七智,然今就决定因道之边,但取八忍而名之也,四、见地,为第十六心之道类智,藏教预流果之位也。
于此位断三界之见惑。
得见上下八谛之理,故云见地。
五、薄地,为欲界修惑九品中断前六品之位,藏教之一来果也。
欲界九品惑中仅余后三品,故云薄地。
六、离欲地,为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之位,即藏教之不还果也。
七、已辨地,为断尽三界见思惑之位,藏教之阿罗汉果也。
是于断惑一道为所作已辨之位,故云已辨地。
八、支佛地,此为缘觉之位,断三界见思二惑上,更侵害其二惑之习气,入于空观也。
侵非断,断者如烧炭成灰,更吹其灰而散尽之也。
此为第十佛地之事。
今于缘觉之习气,犹如烧炭,为灰而止,故曰侵。
缘觉由初地至此而入证,缘觉之梵语为辟支佛,故云支佛地,九、菩萨地,是菩萨三无数劫六度万行之修行地也。
十、佛地,是为菩萨之最后身,断余残习气,于七宝树下以天衣为座,成就乃至入寂之位也。
但此就通教之佛而言,若藏教之佛,则于菩提树下以吉祥草为座而成道也。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foxue/1/83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