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八臂

(杂语)梁书扶南国传,俗事天神,以铜为像。

二面者四手。

四面者八手。

手各有所持,或小儿,或日月,或鸟兽,法苑珠林,修罗道者,体貌粗鄙。

并出三头。

重安八臂。

梁简文大敬爱寺刹下铭,八臂三目。

顶带护持。

三宗

(名数)是永明所立,单于大乘判定其宗旨。

一法相,谓一切染净诸法,无始时来,各有种子在阿赖耶识中,遇缘而由各自种子起,万法条然,因之于色心诸法建立种种名相者。

如深密,唯识等之所明是也。

二破相,谓一切染净之法,悉为因缘生,以因缘生故无自性,如梦如幻,诸法唯是空,即空亦为空,有相空相共破者。

如般若,中论等之所明是也。

三法性,谓法性随缘而为万法,如水起波,万法即一味之法性,如波即是水者。

如是万法即法性,故......更多

三弥叉

(书名)外论之名。

译曰观察。

阇提首那所造。

广释二十五谛。

饰宗记七末曰:“依涅槃经第三十九,名阇提首那,彼造三弥叉论,此云观察,广辨二十五谛。

”涅槃经三十九曰:“阇提首那,与佛论二十五谛遂屈伏,剃发而为弟子。

”梵Samiksa。

三拔谛

(杂语)与三跋致同。

三智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

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佛智也。

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

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余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余四眼也。

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更多

三福业

(名数)一、施福业,布施也。

二、平等福业,起平等之慈悲爱护之心也。

三、思惟福业,思惟出世之要法也。

出增一阿含经十二三宝品。

\n\n(名数)一施福业,施与贫穷之人,由施而获世出世之福利,谓之施福业。

二平等福业,以平等之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因而成世出世之福利,谓之平等福业。

三思惟福业,以智慧思惟观察出离之法,为出世福善之业,谓之思惟福业。

见增一阿含经十二。

三种变易生死

(名数)一微细之生灭,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

变易是死名为变易。

此通于凡圣。

二无漏业所得之法身,神化无碍。

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变易化死,名为变易。

此通于大小。

三真证之法身,隐显自在,能变能易,故曰变易。

变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生死,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变易身上有其生死。

名为变易变,此唯在于大乘。

虽有三义,而胜鬘经所明者,以第一为宗。

见大乘义章八。

三种善根

(术语)布施,慈悲,智慧之称。

三种悔法

(名数)一,作法忏,向佛前披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

为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于定心而运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期者。

为灭烦恼之性罪。

三,无生忏,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者。

为灭障中道之无明。

观普贤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见四教仪集注下。

三空三摩地

(术语)同上。

111112113114115 共3092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