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

作者: 陈寿 三国志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也。

尝与族父瑜俱至洛阳,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

”行未十里,度桥,马惊,堕水几死。

瑜以相者言中,益贵繇,而供给资费,使得专学。

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

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

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

繇说傕......更多

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

作者: 陈寿 三国志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仕郡功曹。

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

父丧还乡里。

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

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

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

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

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羡曰:“然则何向而可?

”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更多

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作者: 陈寿 三国志

《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猃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

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

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

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

后遂保塞称藩,世以衰弱。

建安中,呼厨泉南单干入朝,遂留内待,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于汉旧。

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更多

卷十七

作者: 干宝 搜神记

陈国张汉直到南阳从京兆尹延叔坚学左氏传。

行后,数月,鬼物持其妹,为之扬言曰:“我病死。

丧在陌上,常苦饥寒。

操二三量“不借,”挂屋后楮上。

传子方送我五百钱,在北墉下,皆亡取之。

又买李幼一头牛,本券在书箧中。

”往索取之,悉如其言。

妇尚不知有此妹,新从巩(革改耳)家来,非其所及。

家人哀伤,益以为审。

父母诸弟衰绖到来迎丧,去舍数里,遇汉直与诸生十余人相追。

汉直顾见家人,怪其如此。

家见汉直,谓其鬼也。

怅惘良......更多

卷十八

作者: 干宝 搜神记

魏,景初中,咸阳县吏家有怪。

每夜无故闻拍手相呼。

伺,无所见。

其母,夜作,倦,就枕寝息;

有顷,复闻灶下有呼声曰:“文约何以不来?

”头下枕应曰:“我见枕,不能往。

汝可来就我饮。

”至明,乃(食卞)臿也。

即聚烧之。

其怪遂绝。

魏郡张奋者,家本巨富,忽衰老,财散,遂卖宅与程应。

应入居,举家病疾,转卖邻人阿文。

文先独持大刀,暮入北堂中梁上,至三更竟,忽有一人长丈余,高冠,黄衣,升堂,呼曰:“细腰!

”细腰应诺。

......更多

卷十九

作者: 干宝 搜神记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

东治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

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

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

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

父母不听。

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更多

虚实篇

作者: 孙武 孙子兵法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退而......更多

行军篇

作者: 孙武 孙子兵法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更多

胜战计·声东击西

作者: 佚名 三十六计

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素问·阴阳别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

十二从应十二月;

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

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更多

1617181920 共7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