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 僵


拼音:dong

症状: [诊断] 体温降至35度以下为低体温,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小于33度有嗜睡、记忆力丧失、心跳呼吸减慢、脉细弱、感觉反应迟钝;体温小于26度则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血糖降低、高血钾、尿少、胃粘膜糜烂出血。

治疗: [治疗] 主要为复温和对症处理。可用毛毯或棉被包裹、热风、温水袋、40-41度的温水浴等使体温缓慢恢复。对症处理主要是心肺复苏,忌用肾上腺素,纠正缺氧、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预防血栓形成、继发感染、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复温后有红、肿、痛者可理疗。

相关信息:

冻僵又称意外低温,是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而发生的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伤为主的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冻僵多发生在寒冷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而又无保温御寒措施,或埋于积雪或浸没于冰水中等情况。

急性高原病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急性高原病又分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病三型。 二、症状 (一)急性高原反应 进入海拔3千米以上时,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及失眠、多梦等。呼吸深、频率增加、心动过速。部分患者有紫绀、血压升高。 (二)高原肺水肿 平原或低地人在迅速进入高原后1-3日发病,也有晚于7-14日发病者。表现与一般肺水肿相同。有急性高原反应者如出现不断加重的干咳、头痛、呼吸困难或紫绀,系本病的早期表现。少数暴发型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神志恍惚,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满布粗大湿罗音杂以哮鸣音。 (三)高原脑病 大多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继而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剧烈头痛、精神异常、神志恍惚、顽固恶心、呕吐,重者昏迷。脑脊液检查仅有压力增高。

治疗: [治疗] 一、急性高原反应 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每日至少320克。适当吸氧。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乙酸唑胺每次0.25克,每日2次,共用2-3日;速尿每次80毫克,每日2次,共用2日。镇静剂可选用眠尔通、利眠宁、安定、强的松每次5-10毫克,每日2次,连服3日。头痛者给予复方阿斯匹林、非那西汀、苯巴比妥、苯甲酸咖啡因,呕吐者用东茛菪碱、苯海拉明、异丙嗪。 二、高原肺水肿 应就地给氧和综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转往低海拔区进行治疗。综合治疗同一般肺水肿。 三、高原脑病 高浓度充分吸氧。积极治疗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酌情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相关信息: [预后] 症状消退后可再发;高原肺水肿及时治疗者预后良好;高原脑水肿愈后少数可有头痛,记忆力减退;高原性心脏病如伴有肺细小动脉硬化既使转到平原也难以恢复。 [预防] 进入高原者应了解和适应高原环境特点,登山时按计划进行阶段性适应性锻炼,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应重建适应能力;有明显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进入高原;也事先可服用乙酸唑胺和呋塞米预防。

高原病是人体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引起的疾病,发生于海拔3千米以上地区。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病因] 高原气压低,氧分压相应降低导致人体缺氧,加上寒冷和辐射等因素引起体内一系列不适应改变。

慢性高原病


拼音:man

治疗:治疗应吸氧,降低肺动脉高压。

慢性高原病发生在已习惯高原生活的人中,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对缺氧的适应能力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一般发生在海拔3千米以上地区,大多在移居高原数月、数年甚至20年后逐渐发病,少数为高原世居居民,少数由急性高原病发展而来。

表现有重度肺动脉高压、严重低氧血症、重度红细胞增多症、右心衰竭和精神神经症状。

动脉血氧饱和度重度降低。

治疗应吸氧,降低肺动脉高压。

电 击


拼音:di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触电史与现场情况。 二、症状 轻度触电者出现头晕、心悸,皮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惊慌呆滞和四肢软弱,全身乏力等,可有肌肉疼痛,短暂抽搐。较重者出现持续抽搐与休克。由低电流引起室颤时表现皮肤苍白,听不到心音,触不到脉搏,呼吸逐渐停止,进入"假死状态"。高压电流引起昏迷、呼吸停止,心搏仍存在,血压下降,若不立即行人工呼吸可于10分钟左右死亡。若电压高、电流强、心脏与呼吸中枢同时受累多立即死亡。可引起骨折。局部组织有电烧伤,常有两个以上的创面。触及部位表面表现轻微,或白色或黄色烧焦皮肤斑点,中心低陷,无肿痛,无炎症反应;而组织烧伤可深入肌肉、神经或血管,甚至深至骨骼,受伤当时不明显,在一周或数周后逐渐出现坏死感染、出血等。

治疗: [治疗] 一、轻型患者 卧床休息数天后即能恢复。必要时对症或给予支持治疗。 二、昏迷、心跳停止者 应立即抢救,分秒必争,要诊断治疗同时进行。 (一)现场急救 立即切断电源,用木棒或皮带等非导电物将患者脱离电器或电线,然后进行针对性抢救。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分钟20次左右。心脏骤停者行心外心脏按压,每分钟70-80次。单人抢救时二者比例为15:2,即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双人抢救二者比例为4:1,要不停顿地坚持抢救。可同时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穴。可拉明0.25克,肌注,山梗菜碱3毫克,肌注;或苯甲酸钠咖啡因0.5克,肌注,以兴奋呼吸中枢。 (二)心室颤动的治疗 参见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有关章节。 (三)继续心肺复苏 转入医院后立即吸氧、气管插管辅助人工呼吸或开胸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有时需持续6-8小时以上,直至患者呼吸心跳恢复为止。 (四)脑复苏治疗 呼吸、心跳恢复,血压恢复正常仍有昏迷者行脑复苏治疗。 (五)筋膜松解术和截肢 以减轻灼伤部位周围压力,改善肢体远端血液循环。 (六)对症治疗 有头痛等中枢神经症状者可用20%甘露醇250毫升与50%葡萄糖100毫升静滴,每6-8小时交替或酌情应用。血压下降者输液,必要时酌用血管活性药。积极纠正水、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支持治疗,及时治疗外伤、骨折等并发症。

相关信息:

电击是指触电、电击伤或电损伤,系电流通过人体后所引起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因] 通常包括触电、雷雨闪电的电击。

蜱媒螺旋体关节炎


拼音:pi

症状:肌肉或关节痛伴头痛、疲劳、不适和发热。数月之前,可能曾在皮肤出现一圆形或卵圆形红色皮疹,直径达8厘米或以上,中心发白,是壁虱叮咬所致但可能没有被注意到。

治疗:◆蜱媒螺旋体 关节炎。该病的晚期阶段。 ◆蜱媒螺旋体 关节炎。该病的晚期阶段。 ◆蜱媒螺旋体关节炎以背痛和关节痛为其特征,在鹿壁虱叮咬后可能存在数月甚或数年。鹿壁虱叮咬是该病的病因。

相关信息:

斑疹伤寒


拼音:ban

症状:使寒战的中高度发热。突发的严重头痛。粉红色斑疹3厘米。内腕;躁部开始,扩展至躯干;在发热4天左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腹痛。对光高度敏感。

治疗: 诊断与检查 若没有虱子叮咬,诊断斑疹伤寒是困难的,多达一半的病人想不起被虱子咬过。皮疹有助于辨别该病,但皮疹不是立即出现的,最终检测抗体的血试验能确立诊断,但对早期诊断没有帮助,因为在10-14天内很少能测到抗体。 在最早期时,皮疹可错误地被当作麻疹,但不像麻疹,因为皮疹在面部罕见。 治 疗 该病的早期识别是关键,诊断愈晚感染愈难控制。 常规治疗 可口服四环素或强力霉素治疗。由于四环素可使牙齿着色,对孕妇和8岁前儿童可口服氯霉素,但可造成贫血、骨髓抑制。在36-48小时内症状通常开始减轻。

相关信息: 预防 避免或及早除去虱子是预防斑疹伤寒的最佳方法。如果露营、收割庄稼、种花,在生长有虱子的野地或树林中散步都要当心,大多数虱子生活在接近地面的地方,所以要穿鞋、将裤脚塞进袜子里,在衣服上喷驱虫剂,频繁地扫除有助于抑制虱子的繁殖生长,每天上床时彻底检查腕、踝和头发数遍。虽然白色、热及汗味可吸引虱子,但他们在浅色衣服上可很好地显现出来,用一个围脖拴住狗或猫。

尽管斑疹伤寒在西部被命名,但这种虱生性疾病却发生于东南和南中部大多数州,斑疹伤寒的多数病人症状较轻,在两周内消失,20岁以上未治疗的病人中,该病具有致命性。

老年人易感,在症状出现1-2天内诊断的病人,抗生素治疗有效。

斑疹伤寒由细菌引起,该菌由东部的棕色狗蚤或虱传播,也由西部的Rocky Monnfain虱和西南部的LoneSfar虱传播,仅仅成虱将该病传给人,大多数虱群中,1%-5......更多

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


拼音:bai

症状: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 年龄较大患者的白内障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难于区别,后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进展较快,成熟较早,发病年龄也提前。青少年病人多见于15-20岁,血糖没有很好控制者,且双眼发病,白内障的形成、发展直至成熟历时甚短,早期为小点状灰白色混浊,晶体超常膨胀,以后皮质完全混浊。治疗同老年性白内障,应在血糖控制情况下进行手术。 二、手足抽搐性白内障 由于血清钙过低引起,可发生于甲状旁腺摘除后、软骨病或孕期、产后和哺乳期缺钙妇女。为皮质内点片状或条状混浊,与囊膜间有一清亮的透明带,伴红、绿或蓝色结晶。治疗可给足量的维生素AD,每次2丸,每日3次,乳酸钙每次2g,每日3次,如已影响视力则应手术治疗。 三、肌强直性生白内障 肌强直症是一种遗传性退行性疾病。晶体首先在后囊膜下形成尘埃状或点状混浊,可伴红绿色结晶,最终可发展至完全混浊。成熟后白内障宜手术治疗。

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


拼音:bai

症状: 患者常在原有眼病所致视力减退的基础上,视力进一步减退,眼部检查可有原发眼病的特点。眼前节病变所致者常为局限.性前囊下混浊。后节病变所致者为后三个颗粒状灰黄色混浊,可有红、蓝、绿等多彩结晶,高度近视所致者常为核性混浊。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眼病,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性白内障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应在视功能正常且原发眼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相关信息:

并发性白内障是因某些眼病引起的晶状体混浊,如葡萄膜炎、青光眼、低眼压、高度近视、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视网膜脱离等。



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


拼音:bai

治疗: 后发性白内障是因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晶体抽吸术后,残留的皮质及脱落在晶体后囊的上皮细胞增生所致。混浊明显时可影响视力。可用YAG激光治疗,如囊膜较薄可用晶体截囊刀将中央部囊膜切开,以增加视力,如机化膜形成和囊膜较厚则作囊膜切除或剪开术。

相关信息:

原发性青光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


拼音:yuan

症状: 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眼部轻度不适。树胶和虹膜,休息后缓解,约1/3以上患者无症 状。发作时眼压升高,起初有明显的间歇性,随病情进展,间歇期缩短, 眼压达5.23-7.98kPa。通常不充血,周边前房浅,发作时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瞳孔轻度散大。早期视野正常,晚期出现视野缺损。眼底检查、房角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药物治疗能使高眼压暂时缓解,但不能阻止病变继续发展,故应早期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相同。

相关信息:

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是一种以渐进性房角闭锁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青光眼,在我国常见。

1617181920 共5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