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拼音:kou
症状: 二、症状 引起颌面部间隙感染时炎症区红肿、发硬,有压痛和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皮肤或粘膜侧红肿,有明显压痛,或变软有波动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明显,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给高蛋白、高热量及含维生素B、C的饮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情危重者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应及时治疗或拔除病源牙、异物、感染的囊肿和肿瘤等。 二、全身治疗 应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青霉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较重者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急重者可给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用,腐败坏死性感染可加用甲硝唑,每次0.5g,静滴,每日1次。也可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三、局部治疗 初期局部可外敷六合丹、抑阳散、金黄散、鱼石脂软膏,或超短波。激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切开后行脓腔冲洗换药,放置引流条。
相关信息: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颜面、颌周及口咽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
炎症弥散时称蜂窝织炎,局限时称脓肿。
[病因] 常有原发疾病如根尖周炎、冠周炎、涎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或痛等。
病原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
"
婴幼颌骨骨髓炎
拼音:ying
症状: 发病急骤,突然出现高热、寒战、哭闹不安,重者昏睡、意识不清。患侧面部、眶下及内毗皮肤红肿,迅速向眼周扩散,眼睑红肿,眼裂变窄,口腔粘膜红肿。脓液可从内毗、腭部、牙槽突。鼻腔等处流出,形成瘘管,有脓、小死骨、甚至坏死牙胚排出,面部遗留畸形。X线摄片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早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注意全身支持疗法,防止败血症发生,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避免误吸人肺,病灶局限或死骨形成可行刮除术。
相关信息: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上颌多于下颌。
多由于口腔粘膜或皮肤损伤、母体乳腺炎、血源感染所引起,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
放射性颌骨坏死
拼音:fang
症状: 发病缓慢,放射治疗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症状,常发生于拔牙或损伤后,伤口不愈。早期呈持续性针刺样疼痛,粘膜破溃,牙槽骨、颌骨外露,如感染则露出的骨面长期不愈,可形成窦道。X线摄片可助诊断。
治疗: 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增加营养,输血,镇痛,并应引流、冲洗及消炎抗菌治疗,有死骨形成时行死骨摘除术,可行高压氧治疗,每次1.5-2小时,每星期5-6次。
相关信息:
放射性颌骨坏死由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引起,发生率为口癌放疗患者的10%左右。
男性多于女性,常见于40-50岁。
面颈部淋巴结炎(急性面颈部淋巴结炎)
拼音:mian
症状: 急性面颈部淋巴结炎多来自上呼吸道感染、口腔内感染、皮肤损伤与感染。早期淋巴结肿大、疼痛,界限尚清,全身反应较轻,化脓期疼痛加剧,触痛明显,体温升高,轮廓不清,形成脓肿,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压痛明显或波动感,若脓液穿破可形成腺源性蜂窝织炎。
治疗: 治疗应局部热敷、理疗,外敷和口服消炎药,化脓后及时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面颈部淋巴结炎(慢性面颈部淋巴结炎)
拼音:mian
症状: 慢性面颈部淋巴结炎多继发于慢性牙源性炎症、慢性扁桃体炎,或由急性转变成慢性。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淋巴结稍大,较硬韧,轻度压痛,活动,无粘连,边界清楚,若炎症反复发作则常有粘连,可留纤维性增生性改变,也可突然急性发作。
治疗: 仅淋巴结肿大而无症状者一般勿需处理,如反复发作应找到原发灶予以清除,如淋巴结肿胀明显可手术摘除。
相关信息:
面部痈
拼音:mian
症状: 多个疖肿融合成为痈。面部痈以上颌多见。发病急骤,早期局部呈现紫红色发硬的炎性浸润块,其中央见单个脓头,迅速发展,相继出现多数脓头,破溃后形成蜂窝状小脓腔,或中央部坏死、溶解,呈火山口状,全身发热、头痛、食欲不佳,白细胞增高,唇痈可出现口唇疼痛,张口受限,语言困难,进食不便。
治疗: 痈初期治疗与疖相同,若红肿范围大、已破溃,局部用10%盐水、50%硫酸镁、10%大蒜液、1%杆菌肽等湿敷,每2小时换1次,脓栓形成后用镊子取出,不能挤压,脓肿形成后应作切开引流,全身应用对症支持疗法,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相关信息: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拼音:ji
症状: [诊断] 常单侧发病,患侧腮腺肿大、疼痛,局部皮肤发热、潮红,呈硬结性浸润,触痛明显,常伴高热,白细胞增多及全身症状,腮腺导管口明显红肿,有脓肿形成时导管口可见粘液溢出,可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的可导致腮腺间隙蜂窝组织炎。
治疗: [治疗] 全身给予抗生素治疗,局部 可用超短波理疗或外敷中药紫 金锭等,保持口腔清洁,用洗必 泰溶液含漱,饮用酸性饮料。经 以上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深部有 脓肿形成时应切开引流。
相关信息:
本病的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较少,常于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发生。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成年人多见。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有轻度口干、口臭,早晨腮腺胀满,有时从导管口流出粘稠而有咸味的液体。进食尤其是酸性食物可加剧腮腺肿大与疼痛,停食后症状所消失,腮腺稍肿大,中等硬,轻度压痛,导管口充血,按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性或混浊粘液样分泌物溢出,导管触诊呈条索状。腮腺造影X线片检查可确诊。
治疗: [治疗] 局部应用超短波、红外线、氦氖激光等有一定疗效,较重者可从导管口注入碘化油或抗生素冲洗,手术可用腮腺导管结扎术,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者可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延腺炎。
[病因] 多因导管排泄功能紊乱及急性火症转变而来。
舌下腺囊肿
拼音:she
症状: 舌下腺囊肿是由舌下腺导管阻塞,唾液滞留所致。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囊肿多位于口底一侧,呈浅蓝色,形似蛤蟆的咽囊,故称蛤蟆肿,囊肿壁薄,触之柔软,可反复破溃,流出蛋清样粘液。大的囊肿可扩展到颌下愈下区,也可累及对侧口底。囊肿伴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肿胀、疼痛,舌被推向对侧或后上方,影响进食和说话,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
治疗: 主要的疗法为舌下腺摘除术。
相关信息:
舌 癌
拼音:she
症状: [诊断] 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舌侧缘中1/3部及此区的舌腹面。多为溃疡型或呈浸润型,生长快,可有疼痛并渐加重。病变波及舌肌使说话、进食及抽烟均发生困难。常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多为颈和颌下淋巴结转移,可在相应部位发现淋巴结肿大。
治疗: [治疗] 早期病变直径不超过2cra,限于粘膜层,位于音侧缘,可在病变外lcm正常组织内切除,病变直径超过2cm,已侵及粘膜下组织或肌层者,应行舌半侧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累及口底及下颌骨者应行一侧舌、下颌骨及颈淋巴结联合清扫术。晚期病变则采取综合治疗,术前放疗或化疗,然后手术切除原发灶,也可术后放疗,有些仅能作姑息性放射治疗。
相关信息: 舌癌多数为鳞状细胞癌,特别是舌前2/3部位,腺癌较少见,多位于舌根部。 [预后] 舌癌的五年生存率I期至Ⅳ期分别为90%、64%、34%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