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症


拼音:gan

症状: [诊断] 一、分类 分为三种。单纯局限干燥综合症而无其他免疫异常,为原发性;同时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为继发性;伴有良性或恶性淋巴组织增生者。 二、发病 女性发病占80%以上,成人居多。 三、症状 (一)分泌腺分泌异常 有干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症,半数患者有反复或慢性唾液腺肿大,干燥性鼻炎、咽喉炎;消化系统可有食道炎、萎缩性胃炎、胰腺炎等;可有阴道炎、阴道萎缩。 (二)腺体外异常 有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受抑制;皮肤色素沉着、粗糙、干燥无汗。易脱发,可有紫癜、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可出现血管炎和肢端动脉痉挛;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间质性肾炎;脑神经障碍、周围神经病变。 (三)并发其他免疫性疾病和淋巴瘤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而淋巴瘤的发病率较正常对照人群高出数10倍。 四、辅助检查 泪液分泌试验、唾液分泌试验、腮腺闪烁扫描和唾液放射性核素测定、唇粘膜活检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眼睛干燥可用0.5%甲基纤维素滴眼,1~2小时1次,或每日4-5次,外用抗生素软膏保护角膜,防止感染,禁止局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防角膜变薄穿孔。口腔干燥用2%甲基纤维素餐前涂抹口腔。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只用于严重患者,剂量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禁用利尿药、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以免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和呼吸道有继发感染时适当应用抗生素。

相关信息: [预后] 差别很大,有严重脏器损害如脑脊髓病变、肺纤维化者预后不良,仅有唾液腺和泪腺病变者多预后良好。

干燥综合症为一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 尚不明确。

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病毒感染和免疫异常有关。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拼音:hu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女性约占80%,发病以30岁左右多见。儿童和老年人也可罹患。 二、症状 兼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等混杂症状而难以确诊为哪一种疾病。其中以下表现突出:雷诺现象可达90%,可在其他症状前几个月或几年出现。手面部肿胀为特征性表现,尤其手指呈锥形的腊肠样改变更具特征性,肿胀呈弥漫性皮肤绷紧,增厚失去弹性,手肿不超过腕关节,面部肿胀与手背性质类似。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占80%-100%,关节畸形少见,四肢近端肌肉疼痛、压痛和无力。有75%患者肺功能测定异常,70%可累及消化道,表现食道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 三、辅助检查 血清有高滴度斑点型抗核抗体,高效价nRNP抗体和68KD多肽抗体,甲皱毛细血管镜检查可助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保温,防止受寒,避免过度疲劳。 二、药物治疗 强的松每次20-60毫克,每日4次,对手面部肿胀、浆膜炎、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早期间质性肺炎有效,服药至症状显著改善时渐减量,若又出现复发或症状加剧者再加大剂量。有心肌炎或肾血管病变时需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每次50毫克,每日2-3次。有雷诺现象者选用血管扩张药如硝苯吡啶,每次10毫克,每日3次;或妥拉苏啉、烟酰胺等。皮肤硬化者可静滴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秋水仙碱,后者对肺动脉高压有效。关节症状严重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阿斯匹林等。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种同时或先后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皮病等混合表现,而不能确定其为哪一种结缔组织病的综合症。

三叉神经痛


拼音:s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单侧多见,第二、三支最易受累。多发于40岁以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二、症状 疼痛为三叉神经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内突发而短暂的疼痛,发作为电击样痛,突然发生与终止,历时数秒。很少超过2分钟。有触发点或扳机点,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某处如上下唇、口角、牙齿、颊、舌等处特别敏感,称触发点。洗脸、刷牙、说话及咀嚼等常诱发疼痛。查体一般无阳性体征。

治疗: [治疗] 首先采用药物治疗,以止痛为目的,无效时可考虑神经阻滞或手术治疗。 一、药物治疗 首选卡马西平,小剂量开始,渐增加剂量至疼痛停止,每日最多不超过1-1.2克,以后渐减量,并用最小有效维持量每日0.6-0.8克。苯妥英钠开始0.1克,每日3次,渐加量至每日0.6克,与卡马西平合用效果较好。氯硝安定每次1-2毫克,每日3次,常用于以上两药无效时。 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行神经阻滞和神经切断术。近年来多采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安全有效。

相关信息:

三叉神经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或痛性抽搐,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

它是神经科的常见病。

[病因] 本病原因未明。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拼音:te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多有着凉、淋雨及受风史。男性多于女性、单侧多见。 二、症状 发病突然,多为晨时无意中发现口角偏斜。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闭眼无力,试闭眼时患侧眼球向外上方旋转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患侧口角下垂、流涎,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显示牙齿时口角偏向健侧,患侧面颊部食物存留。后期口角偏向患侧。

治疗: [治疗] 急性期应尽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于起病早期连用1-2周后减量。同时辅以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等。针灸简易有效,可结合药物治疗早期应用。可在局部行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透热疗法。防治暴露性角膜炎可使用眼膏或眼罩严重时缝合上下睑以保护角膜。

相关信息: [预后] 面瘫不完全者,1-·2个月内明显好转而后痊愈。年轻病例预后良好。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

面神经如有缺血、水肿则易导致其麻痹,是常见的疾病。

[病因] 病因不明。

受凉、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可为诱因。

坐骨神经痛


拼音:zu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青壮年易患病,单侧多见。 二、症状 根性坐骨神经痛始自腰臀部向股后区、小腿后外侧及足部放射,疼痛为持续性,弯腰、咳嗽、屏气用力及压迫颈静脉等均可使疼痛加重。干性坐骨神经病腰痛少见,疼痛以臀部以下的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明显。有特殊的减痛姿式,如喜欢健侧卧位,站立时重心放在健侧下肢,患膝微屈,患侧臀肌松弛,臀皱壁低,坐下时健侧臀部先着椅。沿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肢感觉及肌力减退,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拾物试验阳性等,严重时小腿肌肉有萎缩。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潮等诱因。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减少活动。 二、药物治疗 减轻神经根水肿及止痛应用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10-14日为一疗程。可每次用1%-2%普鲁卡因加强的松龙各1毫升,行椎旁及坐骨神经干封闭。维生素B1每次1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250-500微克,每3次。卡马西平每次0.2克,每日3次;布洛芬每次0.1-0.2克,每日3次;也可服用水杨酸类。 三、物理治疗 可作针灸、理疗、按摩。 四、手术治疗 椎间盘脱出者以上治疗无效或慢性复发病例,可考虑手术。

相关信息:

坐骨神经痛为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症。

[病因] 常为多种疾病引起。

椎管内、脊柱、骨盆及盆腔内任何疾病均可引起坐骨神经痛,椎管内、脊柱疾病主要引起根性坐骨神经痛,后两者则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

多发性神经病


拼音:duo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以肢体远端为明显,表现为肌张力低、腱反射弱和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受累肢体远端有触痛、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四肢远端为主的发汗异常、皮肤发凉、脱屑、萎缩等。 二、病因诊断 本病在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最常见,高龄与患糖尿病史较长者多见,主要为下肢感觉神经功能障碍,而运动障碍相对轻微。药物所致者以异烟肼、呋喃类、痢特灵及抗癌药多见,有特殊的病史及用药史。特殊群体发生者应考虑与职业有关的重金属或化学药品中毒有关。恶性肿瘤所致者具有肿瘤的特殊表现,常在起病前已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及进行性衰竭。营养缺乏及吸收障碍有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患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等病史。麻风病人潜伏期长,起病缓慢,常可摸到增粗的周围神经如尺神经及耳大神经。周围神经活检可确诊。尿毒症患者有慢性肾脏病史及肾功能异常。白喉病人常在白喉感染第5-6周起病,主要侵犯四肢运动神经引起肌萎缩及腱反射减低,感觉受累较轻,多在数天到数周内恢复。血卟啉病患者表现为皮疹。腹痛、神经精神障碍症状,肢体主观感觉障碍比客观体征明显,尿呈深红色。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中毒性者应脱离中毒环境,阻止毒物吸收,加快排出及使用解毒剂;药物引起者应停药;营养缺乏及代谢障碍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药物治疗 维生素Bl每次10-30毫克,每日3次;腺苷辅酶B,:每次250-500微克,每日3次。吸收不良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应用维生素Bl每次100-200毫克,每日1-2次,肌注;维生素B12每次100-500毫克,肌注,每日或隔日1次。可并用烟酸、地巴唑、加兰他敏。严重患者并用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每日40毫克。辅酶A100U静注,每日1次。感染性、血清性及胶原病所致者应于早期给予激素治疗,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3-4次;或地塞米松10毫克,静注,每日1次。 三、物理和对症治疗 疼痛明显者结合针灸、理疗,对症处理。

相关信息:

多发性神经病是指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症。

[病因] 药物、农药、重金属中毒、营养缺乏、代谢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病变均能引起本病。

如糖尿病,应用异烟肼、呋喃类、痢特灵及抗癌药,重金属或化学药品中毒,恶性肿瘤,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患及胃肠大部切除术后,麻风、尿毒症、白喉、血卟啉病等。

部分病因不清。

急性脊髓炎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青壮年多见,老年人极少发病。病前常有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 二、症状 急性起病,多无发热。胸段多见,多在2-3日内达高峰,很少超过一周,迅速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感觉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各种感觉缺失、膀胱直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出现脊髓休克。如病变迅速上升出现呼吸肌瘫痪者,称为上升性脊髓炎;当病变上升至脑干出现颅神经损害或累及大脑出现精神异常者,则称为弥漫性脑脊髓炎。 三、辅助检查 脑脊液动力学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肺炎、泌尿系感染或褥疮。

治疗: [治疗] 一、急性期 以预防合并症为主。 (一)药物治疗 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毫克,或地塞米松每日10-15毫克,静滴,7-10日为一疗程,以后改服强的松。为预防感染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二)防治并发症 高位脊髓炎常有呼吸困难,注意翻身、拍背,并勤吸痰,必要时尽早行气管切开术。防治褥疮要勤翻身、拍背,保持皮肤干燥。身体受压部位出现红肿硬结者可用70%乙醇擦拭,并涂3.5%的安息香酊。早期褥疮形成者,用10%普鲁卡因环形封闭,红外线照射保持创口干燥。褥疮深大者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加强换药并注意全身营养。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休克期尿滞留应尽早导尿,休克期恢复后要保持膀胱容量以防止挛缩性膀胱,可将100-200毫升冲洗液注入膀胱,并保留30分钟左右放出。当膀胱感染时可在冲洗液中加入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 二、恢复期 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肌力恢复及防治合并症。

相关信息: [预后] 病人通常在3-6个月内恢复到生活自理。如发生并发症则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上升性脊髓炎短期内死亡。

急性脊髓炎也称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是指一组原因不明的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

[病因] 病因未明。

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脊髓空洞症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症状可自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但多于20-30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常有其他先天性缺陷如颅底压迹、小脑扁桃体下迹、脊柱裂及弓形足等。 二、症状 起病及进展缓慢,好发于颈膨大及上胸段脊髓。表现为节段性感觉分离,即病变节段痛觉、温度觉缺失而深感觉及触觉相对良好。典型者构成背心、马挂式感觉分离区。如空洞在颈膨大区则双手小肌肉萎缩最突出,上肢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病损扩大可出现病变节段以下的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及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等。有营养障碍如夏科关节、顽固性溃疡等,部分患者手部烫伤。延髓空洞症表现为不对称性后组颅神经损害,核性面部痛觉缺失及对侧偏身长束损害。 三、辅助检查 CT扫描及MRI检查是主要而准确的检查手段。 四、合并症 可合并其他先天畸形如颈枕区畸形、隐性脊柱裂、弓形足等。

治疗: [治疗] 手术纠正先天性畸形可使部分患者症状改善。脊髓空洞引流术仅适合于部分患者。如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可手术治疗。深部X线照射及放射性核素治疗可有一定疗效。大剂量维生素B族,防止烫伤及关节挛缩,并对症治疗。

相关信息: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变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受损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肉萎缩与营养障碍。

如病变侵及脑干则称延髓空洞症。

[病因] 病因不明。

可能与脑脊液动力学异常、血循环异常、先天发育异常有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拼音:du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好发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 二、症状 主要特征为,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通常数分钟至1小时;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涉及相同的某动脉供应的脑功能区。颈内动脉系统受累的典型表现为同侧失明,对侧单瘫、偏瘫、感觉异常,优势半球受累可失语。椎-基底动脉系统累及常表现为共济失凋、平衡障碍、口吃及眩晕、恶心、呕吐、失语;可失明、复视、吞咽困难;交叉性麻痹是脑干缺血的表现;少数患者表现为摔倒与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三、辅助检查 必要时应进行CT、MRI、颈椎平片、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 [治疗] 治疗目的在于预防本病再发和发生脑梗塞。 一、一般治疗 调整血压,治疗心律失常,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二、药物治疗 应用抗血小板凝聚药如肠溶阿斯匹林,每次0.3克,每日1次,如无禁忌症可长期服用;或/和潘生丁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对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发作后症状逐渐加重而无抗凝治疗禁忌者可选用抗凝治疗。给予脑血管扩张剂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10-15日为一疗程;烟酸每次50-100毫克,每日3次;脑益嗪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尼莫地平每次40毫克,每日3次。 三、手术治疗 可选用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一颅内血管吻合术。

相关信息: [预后] 未经治疗的患者约1/3发展为脑梗塞;另1/3可自行缓解。 [预防] 主要是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如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短暂的功能障碍。

表现为突发的偏瘫、失语等,多很快恢复,可反复发作,愈后不留后遗症。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微栓塞、血液动力学改变、颈部动脉受压、脑血管痉挛等有关。

脑梗塞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见于50-60岁以上年老者,多于静息状态发病,由栓塞引起者则以青壮年多见。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中风病史。 二、症状 一般起病较急,数小时内达高峰,栓塞者则于数秒、数分钟内达高峰。部分病人睡眠中患病,晨间醒后才发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有时头痛,但不剧烈,通常意识清晰。 三、定位诊断 由于脑梗塞部位不同,表现有异。 (一)颈内动脉系统 多表现为,病侧视力障碍,对侧中枢性偏瘫,可出现失语;病侧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及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智能减退、失认、失用、左右侧分辨不能。 1.大脑中动脉可出现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可伴失语,出现失用、失认和体象障碍等。 2.大脑前动脉可产生对侧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伴小便不易控制。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及上肢瘫痪,或有淡漠、欣快、大小便失禁和强握等。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1.椎动脉突起眩晕、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和声带麻痹、眼球震颤、霍纳综合症、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痛、温觉减退。 2.基底动脉脑干梗塞可出现交叉性麻痹;主干闭塞出现四肢瘫、延髓麻痹及昏迷,常迅速死亡;脑桥基底部梗塞时神志清楚,不能讲话,只能以眼球上下活动表达意思;小脑梗塞表现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 3.大脑后动脉穿通动脉阻塞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后交通动脉吻合后闭塞表现对侧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两侧枕叶梗塞表现皮质盲,可有失读、体象障碍。颞叶支闭塞可出现急性记忆障碍。 (三)腔隙综合症 症状多呈局灶性。单纯运动障碍最常见,仅表现轻偏瘫。单纯感觉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异常或丧失。共济失调性偏侧轻瘫表现为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运动障碍。假性球麻痹综合症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呕吐反射亢进、强哭、强笑等。多发性腔隙梗塞表现假性球麻痹、面部表情固定、运动不能、前冲步态等,可伴尿失禁和智能减退。 四、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RI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可助诊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ry)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有助于早期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症。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使其接近正常或病前水平。 二、药物治疗 (一)改善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250-500毫升,每日2次,静滴,7天为一疗程;出血或心功能不全者慎用。肠溶阿斯匹林每次0.3克每日1次;或/和潘生丁每次50毫克,每天3次。 (二)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每次250毫升,静滴,每6-8小时1次,7日为一疗程。复方甘油盐水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地塞米松每次10毫克,静注;或强的松每次40-60毫克,晨起顿服,第二周后减量。 (三)抗凝疗法 进展性中风适用,脑出血禁用。肝素4千-6千U,静滴,3-5日后同时口服华法令,开始6-12毫克,至少5日,然后单用华法令2-6毫克。每晚1次。每一疗程不少于3-6个月。 (四)溶栓疗法 用于起病6小时内或进展性中风。尿激酶每次1-2万U,静滴,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五)改善脑代谢 脑复康,每次0.4克,每日3次。脑通每次10毫克,每日2次。胞二磷胆碱0.5-0.75克,和脑活素每次10-310毫升,静滴,每日1次,10-14日为一疗程。维生素E,每次0.2克,每日3次。尼莫地平每次40毫克,每日3次。 (六)中药 红花、川芎、丹参、鸡血藤、地龙等。 三、手术治疗 对急性小脑梗塞可行减压术。也可行颅内一颅外动脉吻合术,介人性放射学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病死率约5%-15%,存活者残废率较高,仅30%可部分或完全恢复。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也约为5%-15%,存活者后遗症较多,半数以上可复发。 [预防] 主要是针对脑血栓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栓塞的原发疾病等进行治疗。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

[病因] 因脑血栓形成、栓子、炎症、损伤等引起,以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引起者最常见。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多伴高血压。

脑栓塞则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2122232425 共2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