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


拼音:na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母亲怀孕、分娩及产后相应病史,家族史。 二、分型及其症状 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脑瘫最常见,占70%;特点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Babinski症阳性;可分为痉挛型偏瘫、四肢瘫、截瘫、单瘫或三肢瘫。运动障碍型占15%;表现为不自主、不规则、不能控制的无目的动作,睡眠时消失。共济失调型脑瘫约占5%;表现肌张力低,意向性震颤,轮替试验笨拙,指鼻及指指试验不准,共济失调步态。混合型以上任何两型混合存在。脑瘫可伴癫痫。智能发育、言语、视力和听力障碍及性格异常。 三、辅助检查 脑电图、CT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和综合治疗。痉挛性瘫痪可予硝苯呋海因及理疗、功能训练;重者可用肌腱延长术;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可给特别辅导及教育;癫痫者可用抗癫痫药。

相关信息: [预防] 重视妇幼卫生,保障孕妇孕期及围产期健康。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常伴智能低下及惊厥发作。

[病因] 产前原因有母亲孕早期感染。

先兆流产、早产、及胎儿发育异常、胎盘功能不良;

产时原因有产程过长、使用过量麻醉剂、产伤和脑出血产后窒息、感染、核黄疸及一氧化碳中毒等。

先天性脑积水


拼音:xi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可有脑炎、脑膜炎及家族史。 二、症状 头颅迅速增大,进行性加重。两眼下视呈"落日症",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怒张,颅骨变薄,叩诊呈破壶音。患儿可有哭闹、进食少、易呕吐、嗜睡,年长儿多有头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易惊、视力障碍、视神经萎缩,严重者痉挛性瘫痪、震颤及共济失调。 三、辅助检查 透光试验、测量头围和头面比例、头颅CT及脑室造影、头颅MRI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治疗: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如抗感染、肿瘤或囊肿切除术,粘连分离,导水管扩张术,第四脑室正中孔切开术,颈段椎板切除减压术等。 二、药物治疗 适用于较轻患者。抬高床头,限制液量,低盐饮食。醋氮磺胺每日25-60毫克/千克,分3次服用;或双氢克尿噻每日2-4毫克/千克,分3次服用。也可用甘露醇、甘油等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 三、手术治疗 常用脑室-脑池吻合术、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等。

相关信息:

先天性脑积水是指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多,导致脑室扩大。

分为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前者指脑脊液循环受阻,后者指脑脊液吸收障碍。

[病因] 先天性脑积水常见原因有中脑导水管狭窄,颅底凹陷症,小脑延髓下迹畸形,第四脑室畸形,脑膨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脑膜脑炎,硬膜下积脓、积液,弓形虫感染,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闭锁等。

交通性脑积水多见于蛛网膜下腔粘连。

晕 厥


拼音:yu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多发生于体弱年轻女性。常有悲痛、恐惧、焦虑、晕厥、见血等精神因素,或急性感染、创伤、剧痛、轻度失血、饥饿、妊娠、疲劳等躯体因素,或闷热、拥挤、站立过久等环境因素。常有反复发作史,或家族史。 二、症状 (一)前期症状 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腹部不适等。若躺卧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否则持续几秒或几十秒后出现晕厥症状。 (二)晕厥 若前期症状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则发展为晕厥,表现眼黑、站立不稳、意识丧失而倒地。同时伴血压下降,脉细数,瞳孔散大,光反应减弱,肌张力减低,偶伴尿失禁。历时几分钟,短者几秒钟,可迅速自行缓解,如采取头低足高位,则恢复更快。醒后可有头痛、全身无力,重者可有轻度遗忘、精神恍惚等症状,一般1-2日后恢复正常。 三、辅助检查 应作心电图、脑电图、血糖及心脏x线检查,年龄偏大者应检查颈椎X线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图,必要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治疗: [治疗] 晕厥发作时宜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松解衣领,一般可迅速苏醒。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宜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相关信息: [预防] 血管截压性晕厥应避免过分紧张、劳累及情绪波动,失眠者服用安定剂。排尿性晕厥,尤其男性应蹲下小便,缓慢站立。颈动脉窦性晕厥应穿宽松衣领装。

晕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意识丧失。

分为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及脑源性晕厥,其中以反射性晕厥中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最常见。

[病因] 见晕厥部分有关章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拼音:chu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以15-30岁年龄组发病为多。呈散发流行,病程常呈自限性。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有接触史。 二、症状 发热多为中度,可呈弛张热、不规则热或稽留热型,热程1-2星期,少数长达数月,多伴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及乏力等。肝、脾、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多位于颈后三角区,也见于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很少大于3厘米,中等硬度,无粘连,无明显压痛,两侧不对称,多在热退后数周内消退。肝脾肿大多在肋缘下2-3厘米,可有黄疸或ALT升高。咽峡炎表现为咽部、扁桃体充血、水肿、咽痛,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软腭可见少量出血点。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嗜异凝集试验,IgM型EB病毒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急性肾炎、心肌炎和间质性肺炎,偶见脾破裂、溶血性贫血、胃肠道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行呼吸道隔离,并发肝炎时应卧床休息。流质饮食,注意口腔卫生。 二、药物治疗 咽部、扁桃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青霉素G,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4次;或甲硝唑每次0.2-0.6克,每日3次。有心肌炎、喉头水肿、溶血性贫血、脑炎和神经根炎者,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毫克,静滴;或地塞米松每日10-20克,静滴,疗程3-5日。有肝炎表现。ALT增高、黄疸者给予10%葡萄糖500毫升加维生素C500毫克,静滴,12~15次为一疗程;或益肝冲剂每次一包,每日3次。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病死率为1%以下。 [预防] 急性期患者应予呼吸道隔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EB病毒所致。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经口密切接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飞沫、输血传播。

流行性斑疹伤寒


拼音:liou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在流行地区居住,有虱寄生或被虱叮咬史。潜状期5-15日,多为12日。 二、症状 (一)典型患者 多急性起病,突发稽留型高热,可有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失眠、耳鸣、听力减退等。于发病第4-6日胸背部开始出现鲜红色斑疹,数小时后波及全身,重者手心、足底均可见皮疹;皮疹大小形态不一,多数孤立,偶可融合成片;第八日皮疹发展极盛,多转为暗红色斑丘疹、瘀点或瘀斑,持续1、2星期后消失。可有失眠、头痛、肌痛、脉速。极期可有谵妄、嗜睡或昏迷,有的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奔马律与循环衰竭。 (二)不典型患者 近年来,轻型或不典型者增多,多为散发或有疫苗接种史,发热轻,中毒症状轻,皮疹数量及肝脾肿大较少见,病程也短。 三、辅助检查 外斐试验、普氏立克次体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合并肺炎、心肌炎、中耳炎及腮腺炎,亦可并发感染性精神病及指、趾端坏疽。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以高热量、半流食,必要时静脉补液。高热者物理降温或给小量退热药。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剂。 二、药物治疗 四环素为首选药物,每次0.5克,每日4次,体温正常后继续使用1-2日。或强力霉素每次0.1-0.2克,1次口服即可治愈,必要时2-4日后再服0.2克。甲氧苄啶TMP与上述药物联用效果更好,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

相关信息: [预后] 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年龄大小及治疗早晚有关。病死率约为1.4%。 [预防] 早期隔离病人,可用干热、湿热或煮沸等方法灭虱,亦可用六六六粉、敌敌畏及敌百虫等。应用鸡胚或鼠肺灭活疫苗皮下注射2次;亦可用减毒E株活疫苗注射1次。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

患者为唯一传染源,主要通过体虱侵入皮肤传播给人,也可经头虱传染。

伤寒与副伤寒


拼音:shang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本病夏秋季多见。有不洁饮食史或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二、症状 多数起病缓慢,持续发热,体温呈梯形上升,继之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常伴食欲减退、乏力、腹胀、便秘与腹泻等症状。重症者有表情淡漠、呆滞、听力减退、重听、谵妄等。有面色苍白、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发病第二星期躯干部可有玫瑰疹。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取血、骨髓、粪、尿培养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 四、并发症 伤寒常见的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严重者有中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偶见急性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肾盂肾炎及局灶性感染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发热期应卧床休息。饮食应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可给流质或半流质和少渣饮食,每日应供给热量6688J左右。人液量应在2-3升以上,并予足够的维生素,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二、病原治疗 氧氟沙星每日600毫克,分3次口服,或环丙沙星每次0.25克,每日3-4次,体温正常后再用两星期。氯霉素每日1-1.5克,静滴或口服,体温正常后减半量,再用10-14日。复方新诺明每次3片,每日2次,热退后改为每次2片,每日2次,10-14日为一疗程。氨苄青霉素每日80-100毫无/千克,肌注或静滴,热退后改为口服,总疗程不少于两星期,适用于耐药菌株感染或禁用氯霉素时。羟氨苄青霉素每日50毫克/千克,分3-4次服用,适用于耐氯霉素及带菌者治疗。 三、对症治疗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头部冷敷或温酒精擦身,一般不用发汗退热药,以免引起虚脱。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给氢化可的松每次100-200毫克,静滴,每日1次;或强的松每次10毫克,每日2次,口服。腹胀者可用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类药物。便秘者勿灌肠或用泻剂,以免诱发肠穿孔和出血。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静脉补液,必要时输鲜血,应用止血剂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大出血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肠穿孑L者宜尽早手术治疗,应加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等。中毒性心肌炎可在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可静滴极化液等,有心功能不全时可谨慎用小剂量强心剂。

相关信息: [预后] 有效抗生素的应用,使伤寒病死率从20%降至0.5%-1%。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明显贫血者预后较差。并发严重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严重毒血症表现者病死率较高。 [预防] 及早隔离、治疗病人。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近几年来,口服伤寒菌苗的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伤寒与副伤寒是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

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病因] 本病由伤寒与副伤寒杆菌引起。

患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传播。

空肠弯曲菌肠炎


拼音:kong

症状: [诊断] 一、症状 发热多为首发症状,一般在38度左右,可伴畏寒或寒战。有脐周痉挛性腹痛,腹泻为粘液稀便,恶心及呕吐。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持续高热及频繁血便。 二、辅助检查 血常规、大便常规、细菌培养、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可助诊断。 三、并发症 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伪膜性肠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泌尿系感染,甚至脑膜炎、败血症。

治疗: [治疗] 对症治疗及防治脱水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相同;可在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获得前选用下述任一种药物,红霉素每次0.3克,每日3~4次;或强力霉素、四环素、氟哌酸、氟嗪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

相关信息: [预防] 主要注意食品和饮水卫生,防止家禽、家畜、鸟类的粪便污染。

空肠弯曲菌肠炎是一种小肠结肠炎,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空肠弯曲菌所致。

传染源主要为家禽、家畜、鸟类和儿童患者,多经食用污染的食物、饮水、牛奶而传染,也可经儿童、母婴之间接触传播。

霍乱与副霍乱


拼音:huo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病前到过疫区或与霍乱患者、带菌者及污染物接触。潜伏期一般1-3日,短者数小时,长者7日。 二、症状 多急起发病。剧烈吐泻,呕吐常为反射性,无恶心;腹泻为无痛性,每日数次至无数次,不伴里急后重,大便和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有脱水、肌肉痛性痉挛,以腓肠肌和腹直肌为著。病情轻重不一,有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后者罕见,起病急骤,于吐泻症状出现前即死亡。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压积和血浆比重检查,血清钾、钠、氯化物、碳酸氢盐、PH、尿素氮检查,尿液检查,患者吐泻物中检查霍乱弧菌,血清凝集抗体检查有诊断价值。 四、并发症 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综合症等。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严密隔离,卧床休息。以流质饮食为主,吐泻严重者暂禁食,恢复期增加饮食。 二、补液治疗 及时和适当的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一)静脉补液 24小时补液量轻型3-4升,中型4-8升,重型8升。常用生理盐水、3:2:1液(5%葡萄糖液3份、生理盐水2份、1/6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1份)、5:4:1液(每升内含氯化钠5克、碳酸氢钠4克、氯化钾1克)。开始先以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待血压正常后改用3:2:1液。酸中毒严重者碱性药物可增加,需补充钾盐。40%液体量应于15-30分钟内输入,余量2-4小时内输入,脱水严重者每分钟液体人量50-100毫升。 (二)口服补液 适干轻型、中型患者,重型患者休克纠正、情况好转后再改为口服补盐液(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水1升)。第一个6小时,每小时人液量700毫升,以后每6个小时人液量按前一个6小时出量的1.5倍计算。 三、病原治疗 氟哌酸每次0.2克,每日3次;或强力霉素每次200毫克,每日2次;或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以上均连服3-5日。 四、对症治疗 氯哌酸可使腹泻量减少,50毫克,1次性口服或肌注。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静注,可控制肌肉痉挛。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时参照有关章节进行治疗。

相关信息: [预后] 近年霍乱的病死率多数为1%-2%。老年人、孕妇或有并发症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在3%-6%。 [预防] 病人尽早隔离治疗,其粪便与排泄物应严格消毒。杀蛆灭蝇。霍乱菌苗的预防接种一般皮下注射2次,相隔7-10日,6岁以下0.2毫升、0.4毫升;7-14岁0.3毫升、0.6毫升;15岁以上0.5毫升、1毫升。近年来已研制出口服菌苗。

霍乱与副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霍乱弧菌与副霍乱弧菌(爱尔托弧菌)引起。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传播。

炭 疽


拼音:t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易于患病。潜伏期1-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 二、分型 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三型,以皮肤型最多见,偶可导致脑膜炎型和败血症型。 三、症状 (一)皮肤炭疽 最多见,约占95%。炭疽多见于面、颈肩和脚等处,初为丘疹或斑疹,第二日顶部出现水疱,周围组织水肿,第3-4日发生出血性坏死,第5-7日破溃成浅小溃疡,结黑色痂。黑痂坏死区直径1-5厘米不等,水肿区直径5-20厘米,坚实、疼痛不著、溃疡不化脓为其特点。 (二)肺炭疽 有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喘鸣、紫绀、血样痰、胸痛等。肺部仅有散在的细湿哕音或胸膜炎体征。 (三)肠炭疽 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表现为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内康复。后者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而于起病后3-4日内死亡。 (四)脑膜炎型炭疽 大多继发于伴败血症的各型炭疽,原发性偶见。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和明显的脑膜刺激征。病情凶险,发展特别迅速,患者可于起病2-4日内死亡。 (五)败血症型炭疽 多继发于肺炭疽或肠炭疽,由皮肤炭疽引起者少见。可伴高热、头痛、出血、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四、辅助检查 取患者病灶分泌物、渗出液、痰液、粪便、血液和脑脊液作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培养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应隔离患者至伤口痊愈、症状消失,对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应按芽胞的消毒方法消毒。有发热、呕吐、腹泻者适量输液。皮肤恶性水肿和毒血症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每日100-200毫克,静滴,但须并用青霉素。 二、病原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药,皮肤炭疽每日240-320万U,分3-4次肌注,连用7-10日。内脏炭疽每日1000-2000万U,分次静滴,联用链霉素每日1克,分次肌注,或庆大霉素每日16-24万U,分次肌注或静滴,连用2-3星期。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对皮肤炭疽切忌挤压,不宜切开引流,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并涂以抗生素软膏。

相关信息: [预后] 皮肤炭疽的病死率15%-25%,经青霉素治疗降至2%以下。肺炭疽、重症肠炭疽与败血症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 [预防] 病畜死亡后应即焚毁深埋,防止传播。患者应严格隔离。易感者可用炭疽杆菌减毒活菌苗0.1毫升,行皮肤划痕法接种。

炭疽是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炭疽杆菌引起。

传染源主要是牛、马、羊、骡、骆驼、猪和狗,通过与受染动物及动物制品密切接触传染给人,尚未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百日咳


拼音:bai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本病发病冬春季较多,多为散发,也可有流行。婴幼儿多见,近年来幼婴和成人发病有增多趋势。患者有本病接触史。 二、症状 发病开始酷似感冒,3-4日后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渐消退,咳嗽日益加重,日轻夜重,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性咳嗽,咳后有吸气性"鸡鸣"回音,多伴有粘痰咳出和胃内容物吐出。常因进食、受冷、烟熏、哭叫等诱发。轻者1日数次,重者数十次。新生儿及婴幼儿多表现阵咳后屏气、青紫、窒息,有时发生惊厥。2-6星期后阵发性痉咳减轻,鸡鸣样吸气消失,进入恢复期。如并发肺炎、脑病等可迁延数周不愈。 三、辅助检查 用鼻咽拭子作细菌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测百日咳杆菌抗原,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gM、IgG、IgA抗体有助于诊断。 四、并发症 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不张、肺气肿及皮下气肿,严重时可并发百日咳肺病。

治疗: [治疗]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应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诱因,少食多餐,尤以咳后进食较好,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不良刺激,严禁吸烟。痉咳时可采用头低位,从上向下拍背有利痰液引流。加强夜间护理,一旦发生窒息即刻进行人工呼吸、吸痰、吸氧。睡前应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痰多者应给予祛痰药如氯化按、必嗽平、咳必清等。 二、药物治疗 抗生素可选用红霉素,每日30-60毫克/千克,分次口月艮或静滴,连用10-14日。也可应用复方新诺明、先锋霉素。婴幼儿或脑病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每日15-20克,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百日咳免疫球蛋白适用于病重患儿,2.5毫升(400微克/毫升),肌注,每日2次,连用3-5日。中药鹭鸶咳丸每日1-2丸,分2-3次口服,适用于痉咳期;鸡苦胆1-2岁每日半只,2岁以上每日1只,蒸后加白糖调服;百咳灵(猪胆汁片)45毫克/片,6个月内每次1片,1-3岁每次2片,5-7岁每次3片,每日1次,连用1星期。

相关信息: [预后] 1岁以下婴儿,特别是3个月以下婴儿,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差。 [预防] 目前常用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制剂注射,每月1次,共3次。也可用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等作药物预防。

百日咳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因] 本病由百日咳杆菌引起。

病人为传染源,多经呼吸道飞沫传染。

2627282930 共2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