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最伟大的旅行家拔图塔荣归故里
伊本·拔图塔(也译白图泰,生于1304年)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旅行家之一。
他年轻的时候受过良好的法学和文学的教育,还受过法官的专业训练。
但是,当他21岁的时候,一次前往麦加朝圣的行程,使他改变了初衷。
名胜、风土、民情……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样,如此丰富多彩,他不愿意回家了,从此开始了他的旅游生活。
拔图塔开始走的地方,主要是阿拉伯世界。
因为在这些地区旅游,既无语言的障碍,风俗习惯也颇接近,容易获得食宿的......更多
拜伦逝世
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贵族出身。
青年时代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对封建专制压迫深恶痛绝。
1809年开始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对这些国家人民反封建、反侵略、反迫害斗争极为同情和支持。
1811年归国以后,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1812年在国会发表演说,为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因贫困而发动捣毁机器运动 进行辩护,反对国会通过的《保障治安法案》,谴责英国统治集团对工人的......更多
总理衙门正式改为外务部
1901年7月24日,清廷明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任庆亲王奕劻总理外务部事务,体仁阁大学士王文韶为会办外务部大臣,工部尚书瞿鸿机调补外务部尚书,授为会办大臣。
27日,中国议和全权大臣奕劻、李鸿章照会外交团领衔公使,外国公使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外务部管辖的范围极广,负责一切对外交涉的事务,除签订条约、划定疆界、派遣使节外,更多的是有关通商、海防、路矿、关税、邮电、华工、传教、游历等事务。
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 马尾海战爆发
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马尾海战爆发。
马尾即马江,是福州闽江下游的一段,马尾港是福建水师的基地。
中法战争中,侵略者利用清政府和、战举棋不定,犹豫分歧,便以武力配合外交讹诈来迫使清政府就范。
1884年7月中旬,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舰队以“游历”为名,驶进马尾军港。
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等,在李鸿章对外退让妥协政策的影响下,深恐得罪侵略者,影响中法“和议”和列强“调解”,不但不......更多
欧洲中世纪文学家但丁逝世
1321年9月14日,是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但丁逝世的日子。
他的史诗《神曲》是举世闻名的鸿篇巨制。
1265年6月,但丁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
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但丁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他对拉丁文、诗学、修辞学、古典文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无不研究,使他在青年时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更多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当人们谈论起美洲的时候,总是说:“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人。
”奇怪的是,哥伦布并不承认被发现的是美洲,而认为自己是来到了亚洲。
哥伦布诞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他从小最爱读《马可·波罗行纪》,从那里得知,中国、印度这些东方国家十分富有,简直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于是便幻想着能够远游,去那诱人的东方世界。
长大后,哥伦布一直想去东方。
本来,人们都是通过欧洲大陆来到东方。
由于那时欧洲大陆受土耳其和阿拉伯人......更多
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1910年11月10日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
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
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
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
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
这种奇特的双重性格使......更多
笛卡尔诞辰
1618年的一天,在荷兰的希雷达城,许多人围在城门边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原来城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道数学难题,向群众征询答案。
一个用法语讲话的年青军官,认真地看着、听着,似乎对这道题很感兴趣、却又不太完全了解。
他请求旁边的一位衣冠楚楚的人将这道用荷兰文写的难题译成拉丁文或法文。
谁知那人态度傲慢,表现很不耐烦。
他不相信这个青年军官能解这道难题。
出于礼貌,他还是口译了出来,只是言语间露出一点讥讽的......更多
塞万提斯逝世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1547年10月9日生于马德里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
由于家贫,只上过中学。
以后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569年充当胡利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的随从,前往意大利,游历各地,并阅读了大量文学复兴时期作品。
1570年从军,后身负重伤,左手残废。
1582年开始陆续写剧本。
父亲去世后,他生活环境变得异常恶劣起来。
1602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5年出版,成为名作......更多
《中法天津条约》签署
1858年6月27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进逼天津,清政府即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今日签订城下之盟——《中法天津条约》原称《和约章程》。
共42款。
另附《和约章程补遗》。
主要内容:一、法国公使驻北京,在通商各口设领事馆。
二、增开琼州、潮州后改汕头、台湾台南、淡水、登州后改烟台、南京为通商口岸。
三、天主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
四、法国人可在内地游历,可在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