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歌咏衣冠服制欣赏
《诗经》共305篇,编成于春秋时期。
从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里,可以一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服饰文化风采。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他整理《诗经》,作为教育学生的课本。
今天我们研讨服饰文化,不能不自《诗经》始。
笔者曾就《诗经》关于皮草服饰的歌咏做过专题分析,这里,再从整体上对《诗经》所歌咏的衣冠服制作以介绍。
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西周时期的冕服礼制 冕,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在古代,戴帽及其款式,同衣服一样,有着严格的礼数限制。
《诗经·小雅·采芑》就有“服其命服”之咏,说的是贵族由天子下令,赐以爵位,才准予穿某种衣服,戴某种帽子。
《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匪,通斐,有文彩。
充耳,塞耳。
琇莹,像玉一样的美石。
周时,贵族戴的帽,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往下再垂以长穗。
弁,也是一种帽子,常以鹿皮为料,皮与皮相缝,将玉石有规则地缀于缝间,因为罗列的玉石很多,犹如星星。
上下文连接起来就是:那些有文彩的人,所戴的帽子,垂着美石之类东西,如玉润泽;
或玉圆罗列,多如星星。
《诗经·齐风·著》“俟(SI)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俟,等待。
著,庭,堂,分别指宅院的不同部位,大厅内设屏风,屏风和大门之间叫做著;
屏风与正房之间的平地叫做庭;
正房宽大而明亮,叫做堂。
乎而是语气词。
充,塞;
素,白。
连在一起的意思是:有钱人家男帽,左右两边系着丝绳,绳的下端垂着穗子至胸际,丝绳用白、青、黄三色丝编成,至耳边打一个圆结,左右相对正好“塞”着两耳。
并且在圆结上各穿上一块玉,叫做填(TIAN)。
尚,加。
琼华、琼莹、琼英,三次变一个字,意思又深一层,都是赞美玉圆润而光泽的意思。
把它们合起来,可以这样唱:等我的那个人,在屏风间,在庭院里,在中堂上,他的帽子两边垂着三色丝绳,充耳的圆玉,加以长穗挂在胸前,是那样的流光焕彩。
黻衣绣裳,丝衣其钚 —西周时期的多种服装款式 西周时期,服装因材质而多样,已经出现了多种款式。
《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君子至止,黻(FU)衣绣裳,佩玉将上,寿考不忘。
”渥,湿润。
丹,一种红色石,可以染红,湿润之后,颜色更艳。
黻,当时称黑与青相间的花纹;
绣,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案、文字。
这两句是:秦君到达这里,身着花纹丝织和狐裘,红彤彤的颜色焕发润泽,鲜艳夺目。
秦君到达这里,身着多色花纹的上衣和刺绣美观的裤子,玉佩锵锵作响,诚谦地祝老人健康长寿。
《诗经·小雅·采菽》在歌咏天子赏赐时唱道:“又何予之,玄衮(GU)及黼(PU)”玄,黑色。
衮,周时贵族所穿的一种衣服,上面绣有盘曲的龙。
黼,周时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礼服。
意思是,还有什么赏赐?
绣龙的礼服和带斧形花纹的礼服。
此外,《诗经·大雅·丝衣》还有丝衣的记载:“丝衣其不,载弁俅俅。
”不,鲜洁。
载,即戴。
弁,一种圆顶的草帽或布帽。
俅俅,形容恭顺。
丝衣,又说祭服;
弁,又说祭帽。
从上、下文看,这是写周王举行养老之礼,作一般礼服解似乎也可。
由此可见,西周时,材质丰富性,已经有裘、革、丝、绸、布为材料的各种服装了。
绿衣黄里,绣花衣领 —西周时期服装颜色的多样化 西周的服装不仅因多种材质而具有制式款式,而且还有多种颜色。
《诗经·邶风·绿衣》中,写一位丈夫悼念亡妻,通过对亡妻所制衣服,寄托思念之情:“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衣黄裳”,说明西周已有衣在上,裳在下和不同颜色搭配的不同服装。
《诗经·郑风·缁衣》有“缁衣之宜兮”的诗句。
缁,黑色;
宜,合身。
讲的是礼贤好礼的故事。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你;
衿,领。
写一位女子思念恋人:你穿着交领和青色上衣,那学子风度,好不让我思念。
《郑风·出其东门》有“缟衣綦巾”、“缟衣茹滤”之唱。
缟,白色的绢;
綦(JI)巾,浅绿色的裙。
滤,麻类植物;
茹,通染。
滤经过茹可以变成红色。
描写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恋之情:无论她穿着白绢上衣,浅绿色裙,还是简单地围着白布染色的佩巾,见到她我都觉得快乐、欢娱。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西周时期已有多种饰物 由于当时经济比较发达,西周时期已有各种服饰。
《诗经·曹风·候人》是一首讥讽诗,表示同情下级小官,鞭笞贵族官僚。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FU)”。
芾,当时官服上的革制蔽膝,呈长方形,上窄下宽,缝在肚子下膝上,大官红色,小官红黑色。
三百赤芾,三百是个约数,形容有红色皮革所制的蔽膝官服多的很。
“缡”和“芾”为女子的带饰,女子未出嫁用芾;
出嫁则系“缡”,并由长辈系结,表示身系于人,为女子的蔽膝。
《诗经·卫风·有孤》写一位村妇看到统治者穿着华贵漫步水边,逍遥自在,而自己的丈夫却赤身在田野劳动,感其“之子无带”。
《风·东山》则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诗句,描写士兵出征三年回到家乡的心情:“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母亲为女系带,礼仪多多)在《风·狼跋》、《魏风·葛履》中,分别描写贵族穿着配衮衣礼服的红鞋(赤泻)和平民穿葛履(草编鞋)的不同情形。
一方面华美精细,另一方面质朴粗陋,可以对比地欣赏。
至于佩玉等首饰,则在《诗经》里不乏其作,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诗经》关于服饰文化的诗句,既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通过“比、兴、赋”等不同技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衣着的形象,其文化意蕴跃然于外。
资料来源:《红博时尚》作者:子君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5413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