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撰文/秋华 在近代,外国博物馆内的中国展品陈列室均少不了女子缠足、男子留辫子以及吸食大烟的形象或相关物品,这些陋俗曾被列为近代中国人在世界上最可耻或最野蛮的三桩丑事。

在旧世纪将要逝去的时候,小脚女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崇拜小脚的风尚在中国却曾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面对即将绝迹的"三寸金莲",我们看到了一部被忽略的女性生活史,及其中蕴藏的许多值得现代人深思的话题。

小脚鞋是中国妇女的耻辱,把它当藏品对外展览,岂不是家丑外扬? 鞋痴杨韶荣是在1980年前后逐渐对"三寸金莲"产生兴趣的。

那时,他经常返乡探母,同时也总趁机到旧货市场选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那儿,小巧玲珑的绣花鞋经常闯入他的眼帘。

丰富多彩的款式,千姿百态的图案,以及绚丽的色彩,终于让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收藏将要绝迹的"三寸金莲"呢?他从祖居屋中的樟木箱里翻腾出几双祖母留下的绣鞋,开始了新的收藏之路。

"三寸金莲"是对过去中国妇女缠足时所穿小脚鞋的美称。

刚刚收藏时,杨韶荣对小脚鞋的了解并不多,但因外婆是小脚,所以对被长布条裹断四个脚趾的妇女产生了同情。

杨韶荣生于浙江余姚,父亲有收藏字画的嗜好,对他多少有些影响。

少年时移居上海,他对绘画美术的感觉愈加亲近,同时也喜欢到各处淘换旧货。

当时上海的成都路上有一家茶馆,老茶客都是收藏爱好者,每收到一件好东西,就拿来让大家相传鉴赏。

杨韶荣每个星期都要去茶馆,拿自己家里祖传的旧物跟人家换,或买些想要的东西。

自从杨韶荣把"三寸金莲"当成欣赏和研究的收藏品,便经常让人产生误解。

因为小脚鞋是中国妇女的耻辱,把它当成藏品对外展览,岂不是家丑外扬?为了给自己的收藏正名,他开始认真研究中国女子缠足的风俗。

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正史上也找不到确实的证据。

有人认为缠足始于南齐,说东昏侯曾经凿金为莲花,令自己的妃子行走于上,叫步步生莲花。

也有人认为缠足始于南唐李后主。

李煜生活奢侈,酷爱歌舞,他有个宫女叫娘,纤丽善舞。

李后主乃命工匠用黄金作成高六尺的金莲台,令娘用帛裹脚成新月状,在台上舞蹈,"金莲"从此而得名。

也有人认为缠足始于隋炀帝,或始于唐太宗,可谓众说纷纭,但多数人的看法是缠足从五代十国开始,至民国建立宣告废止,相延几近千年。

每个收藏家都有许多酸甜苦辣的经历,杨韶荣也不例外。

1985年秋天,杨韶荣与朋友一同去安徽寻觅"三寸金莲"。

在古城歙县,他找到了4双绣花鞋,其中一双特别引人注目。

那黑色鞋面的两边,各用蓝色丝线绣上英文字母N、D、R、M。

不管字母的涵义是什么,清末用洋文来装饰绣鞋还很少见,但毕竟西洋文化已开始侵袭中国文化的底层。

设计者胆子很大,突破了中国民族传统图案的局限。

这双稀罕鞋让他兴奋不已,但返沪时由于匆忙竟将它遗忘在安徽朋友家中。

杨韶荣心神不定,捎话让朋友妥为保管。

没想他好心的朋友已将此鞋卖给了贩子。

因这双鞋杨是花5元买的,他的朋友兴奋地告诉他卖了20元。

杨韶荣得到消息后气急败坏,连夜赶往安徽,而此鞋已转手了几个人,最后还是用高价追讨回来。

缠足之风在中国愈演愈盛,其中定有一些深层和复杂的原因 转眼,杨韶荣痴迷"三寸金莲"已近20年了,他的收藏品已从女人的小脚鞋扩展到古代鞋文化的各个层面:古代男鞋的各种式样,如朝靴、毡鞋、雨鞋、粉底鞋、麻草鞋、双梁鞋、黑缎鞋、皂鞋、快靴(捕快所穿的公务鞋)、皮靴、云头鞋、木屐等;

活泼可爱的童鞋,以及制鞋工具、鞋饰、图样、绣花用具、缠脚用具、旧照片、资料等,东西丰富了,他的家也变成了一个家庭博物馆,号称"百履堂",而他最衷情的,还是那700余双绣花小鞋。

琳琅满目的"三寸金莲"展现了北宋以来中国妇女生活的生动画卷。

从实物看,北宋时只有少数宫女缠足,朝廷南迁后,缠足之风开始由宫中推向民间,这种原本以摧残妇女身体以迎合某些男性变态心理的偶发之举,逐渐侵蚀了整个社会的文化观念,甚至在蒙古、满清入主中原后,也深受汉人缠足之风的影响。

清朝建立后曾禁止满族女性效仿汉人缠足,没想却引起满族女子的极大不满。

当时整个社会都以妇人脚大为耻,以脚小为荣,缠足已成为女子的必修之事。

围绕妇女的小脚和缠足,曾发生过许多奇怪而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据说某年元宵节,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游,见街上有一幅漫画灯谜,画一妇人怀抱西瓜坐在马上,马的蹄子特别大。

太祖看后恼怒不已,回宫后命人查出灯谜作者,押到后杖死。

众人不解其中奥秘,刑部也奏请开恩赦宥,太祖怒斥道:"此人侮辱皇后,大不敬,岂能宽宥? "众人方恍然大悟。

原来,那漫画被太祖认为是讽刺马皇后脚大,因马氏出身微贱,自幼未经缠足;

怀抱西瓜则是暗示朱元璋、马皇后是淮西人( "怀"与"淮"同音)。

相传清朝末年,大臣崔国英出使英国。

一天他的夫人将裹脚带洗后晾在伦敦中国使馆中,并且高悬楼前。

外国人看到长长的白布迎风飘舞,误以为中国国丧,争来问讯吊唁,而使馆官员又解释不清,尴尬透顶。

缠足之风在中国愈演愈盛,其中定有一些深层和复杂的原因。

缠足的初始目的本是借以表现凌空回旋如仙如幻的特殊舞蹈语汇,没想日后却成为剥夺中国女性舞蹈和跳跃的罪魁。

宋代要求妇女三从四德,深处闺中,谨守闺范,缠足很快被发现是推行女教的很好手段。

明代时缠足与否是社会等级贵贱的分野,朝廷甚至有"浙东丐户,凡男子不许读书,女子不准缠足"的规定。

渐渐,缠足成为财富、权势和荣耀的象征,因为只有无需从事劳作的富贵家庭的女子才有条件拥有一双傲人的小脚。

清人鼓词中有"小姐下楼格登登,丫头下楼扑通通。

同是一般裙钗女,为何脚步两样声? "河南安阳的歌谣说:"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

裹大脚,嫁瞎子,吃糠菜,就辣子。

"久而久之,缠足成为合乎情理的社会生活习俗,甚至被整个社会所认同,成为中国的"国粹"。

缠足之风也使中国人对女性的审美角度发生了转变,唐代以前女性的健康、丰满、活泼之美被弱柳扶风般的病态美所取代。

同时,缠足与性感有了莫名其妙的联系。

有些男性直接把女子弓足视为一种"性"的标志,以至有人认为女人最性感的地方不是乳房,不是胯间,而是那一双"三寸金莲"。

由此,女人小脚的性意味逐渐加强,而且成为女性身体中最隐秘见不得人的地方。

良家妇女大多长裙坠地,将"三寸金莲"像贞操般遮掩得严严实实,绝不给丈夫以外的男人看。

当女性在某个男人面前将裹脚布解开时,便有甘愿为其献身的意思。

缠小脚时虽然痛苦,缠好后受到夸赞时,疼痛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女孩缠足一般从四五岁开始,用布条将脚裹紧,不使脚长大,到六七岁时已缠成型,不能再长大了。

讲究的人家挑八月廿四日这一天给女儿裹小脚。

这天照例要"煮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灶,谓之粘团。

"据说食糯米能令胫骨柔软。

缠足时先将脚拇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足底,用白棉布裹紧,等脚型固定后,穿上"尖头鞋",白天让两女仆扶着行走,以活动血液;

夜里将裹脚布用线密缝,防止松脱。

到了六七岁时,再把趾骨弯曲,用裹脚布捆牢密缝,以后日复一日地加紧束缚,使脚变形,要缠到"小瘦尖弯香软正"才算大功告成。

经过多年残酷的缠裹,一双脚几乎从皮肤到肌肉、韧关节、骨骼都有巨大的变化。

从外形看,皮肤白细柔软,脚心深陷;

从底面看,基本上是一个三角形的架构,无法正常地以脚掌使力走路,同时也失去了跳跃、舞蹈的能力,只能"待字闺中"。

而当时的男人们认为,女人缠了足后,就不能轻易地跨越庭院与别的男人交往了。

缠足的痛苦很难想象,俗语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湖北有一首民歌叫"大脚十恨歌"。

湖南华容的歌谣是:"裹脚呀裹脚,裹了脚,难过活,脚儿裹得小,做事不得了;

脚儿裹得尖,走路只喊天,一走一蹩,只把男人做靠身砖。

"可谓唱出了其中的滋味。

缠小脚时虽然痛苦,缠好之后受到夸赞时,所有的泪水和痛苦立刻得以报偿,疼痛也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脚越小越美,越性感,这是整个社会的共识。

在山东农村,每有"瘦削端正"、"不足三寸"的金莲。

在直隶宣化还出现"小脚会",每年五月十三城隍庙会时,游人往来如织。

在庙前数里长街上,不逛庙的女子或去后返回的女子,端坐在大门前,五六人一伙,十几人一群,各穿新鞋,一天还要换几双,令过往游人品评。

被称赞为纤美的小脚妇女,自己以为荣耀,家庭也因此增光。

山西大同的妇女素以缠小脚出名,当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赛脚大会的节日,六月初六都举行"晾脚会",即"小脚展示会"。

这天,大同女子不论已嫁未嫁,纷纷带着两个凳子,到约定的街道上,坐在高凳上脱除鞋袜,连裹脚布一齐解开,把平时羞于展示的小脚伸出来,放在面前的矮凳上,游人可驻足俯首观评。

听到别人夸自己脚小纤白、秀美周正的女人,无不矜矜自喜,面有悦色。

这些令现代人难以理喻的风俗曾令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总想探个究竟。

在上海南市城隍庙前,旧时常有一些丐妇聚集于此,这是外国人常来游览之处。

一些无赖特地引导外国人来看丐妇的小脚,并以金钱诱使她们解开裹脚带供人仔细拍照。

从他们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缠足女子的足部很像一个三角形的粽子,除了一个大趾外,其他四个脚趾已退化成花生粒大小的颗粒。

中国的孩子,有许多都不知道祖辈有过缠足的历史,更不识金莲为何物 杨韶荣收藏小脚鞋难免不带有一定的商业动机,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研究。

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鞋文化,杨韶荣较他人更多一份理性的认知。

目前台湾、欧美等地的学者都写有关于"三寸金莲"的专著,有的学者还将中国的"三寸金莲"与西方一些约束妇女的风尚如束腰作比较,眼界比较宽,而大陆的收藏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

他很急,因为他的收藏无论数量还是品相,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是一笔宝贵的研究素材。

而这些素材不去整理研究,说不定将来会重蹈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覆辙。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在杨韶荣的"百履堂",参观者大多为外国人,到中国选购"三寸金莲"的也多为外国人和港台同胞。

前不久,他应邀到上海一所外国人办的学校讲课,题目就是中国的鞋文化和古代的刺绣,外国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而中国的孩子,有许多都不知道祖辈有过缠足的历史,更不识金莲为何物。

为此,杨韶荣投入了不少精力研究"三寸金莲"。

通过实物,他发现同为莲鞋,南北风格迥异。

北方的鞋粗犷有力,较大方,以山西大同为代表;

南方以浙江绍兴、舟山、宁波等地为代表,工艺较好,造型新颖,做工细腻,安徽黟县的绣鞋也相当不错。

每个地方的鞋子式样与绣花纹饰都有些变化,但表现出来的民间情趣却是相似的。

凡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其绣鞋也必定精巧繁复,材质考究。

单从略显陈旧的绣鞋本身,也能折射出不少逝去的文化内涵。

过去,贵族女子为了享受和显示自己的身份,在鞋子上颇讲究装饰,并绣上表示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的图案。

但封建社会的鞋饰制度与服饰制度同样严格,包括鞋子面料、颜色、花纹、款式、绣花工艺,都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女子不能用金绣和珍珠,不能绣龙凤,不能用黄色、金黄色和绿色面料,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黄色,但可以在式样上翻花样。

杨韶荣以自己独到的收藏和研究赢得了专家的尊敬。

美国一些民俗学家与他交上了朋友,和他一起深入中国农村寻访"三寸金莲",他的视野也因此更宽了,研究兴趣也更浓了。

以上信息由 地理知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提供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541471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