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发展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古琴的发展 (更新时间:2004-1-17 16:52:00 本章字数: 7124) 各朝有关琴的重要史实如下: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

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

作为 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

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 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

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

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 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

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 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 喁、宗炳、柳恽和柳谐。

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

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 》、《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重要琴论专著有嵇 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

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 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

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 》、《渔歌调》。

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

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

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

北 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

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

浙派琴家有郭 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

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

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 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

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 》、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

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 《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

  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

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 答》、《释谈章》等。

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

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

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 黄勉之、杨宗稷。

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

论著 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

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

(《琴 学丛书-琴镜》)。

  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 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

琴曲有《忆故人》 、《泣颜回》。

古琴改革的推行。

  现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创作,古琴音乐交响化,专业作曲家加入古琴创作行列。

古琴的音乐意境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舞蹈、园林,甚至盆景都讲求“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意境”包括了“意”,即: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

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连忘返。

所以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因为“言外”和“弦外”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因而天地广阔、空灵、无限和容摄万有。

简括地说: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

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

  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属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意”的概念在琴学中的运用大概始于汉代。

《淮南子》说:“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风俗通》亦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

”“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见琴是作为一种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挂。

  古琴音乐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因后者以逍遥的目光观宇宙,因而在艺术实践上影响尤深。

无论古琴的曲目、音色、音乐结构、弹奏姿势等不同层面,均反映出一种清和淡雅、温柔敦厚、偏向优雅恬静的风格。

“和雅”和“清淡”可说是琴乐一直以来所标榜上午审美情趣和理想风格,于此亦可见儒道哲学在音乐审美中的体现。

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

因为能虚、能静,因而同时能深和远。

深远则能容摄万有,罗万象于胸中,可见琴乐意境所强调者是一种无限和深微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至极之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是所谓“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古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美学论著,明代徐 的《溪山琴况》中形容这种境界为:“其无尽藏,不可思议。

”;

“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

“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

”这种境界的落实则为一种绝去尘嚣、遗世独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

“山静秋鸣,月高林表”;

“松风远拂,石涧流寒”;

“山居深静,林木扶苏”。

  琴乐的境界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陶渊明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是将琴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穷极的哲学思维。

沈括评北宋琴僧义海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

古琴是偏向静态之美的艺术,因此弹琴要讲求幽静的外在环境于闲适内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艺术境界。

  琴乐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静深远者为高,其表达手法则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

民初琴家杨宗稷谓琴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拟声、象形、会意”三类。

会意是统率着拟声和象形的,因为后二者仍未脱离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

“意”是抽象的主观精神境界,所以无限和空灵。

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拟声和间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的运用,和“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

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质表达空灵和幽远之致,“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听之使人悠然意远。

琴曲中拟声之作多只取其意以抒胸中对自然向慕之情,而少有实质模拟者。

  琴乐重意,故于音乐实践上富散板、缓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为单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体现人内在情感的节奏和时值变化。

琴曲中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动以表达人内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础之气。

琴乐所反映者多为模拟天籁之生机不息和变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会。

  为了追求和表现高逸、深远的意境,琴乐强调“音至于远,境入希夷”的境界。

这种境界恰与“俗乐” 的繁声促调对立。

相反地,琴乐以清远古淡为美,因而琴乐的特色往往是“曲淡节稀声不多”的。

样的琴乐虽不一定能触人之耳,但却能感人之心。

因为有了这种和淡、恬淡、静淡和古淡的审美意识,因此琴曲中较为“繁手淫声”的都被一些保守的琴家视为异端。

  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具含蓄之美,因而其意境深远,非长时间的修养难有深刻体会。

其意境之空灵跌荡与禅之直抒性灵竟不谋而合。

禅之最高境界为不立文字和当下了悟,此实为最虚、最灵动之化境。

音乐本身本不需借助文字说明而明心见性的,琴乐所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能达此,可说是到达禅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禅之称。

古今重要琴论著作简介   《新论--琴道》:琴论专著。

汉代桓谭作。

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

《后汉书棗桓谭传》说此篇未完成,由班固续成。

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

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琴论专著。

汉代扬雄作。

原书已佚。

《全汉文》辑有佚文。

  《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

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

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

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作者朱长文。

成书于1084年。

全书共六卷。

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一百五十六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

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

  《琴议》:琴论专著。

汉代刘籍撰。

收入南宋的《太古遗音》中。

他把琴的音乐要素分成声、音、韵,略同于今人说的乐音、调式、结构。

关于琴的艺术要求,他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

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条件。

  《琴述》:琴史专著。

元代袁角编,收入《清容居士集》中。

作者经过调查,论述宋代谱系的演变。

从官方“阁谱”的衰亡到民间“江西谱”的兴起,以及宋末“浙谱”的取而代之,对浙谱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资料。

  《琴律发微》:琴论专著。

元代陈敏子著。

收入《琴书大全》中。

作者根据宋人徐理《奥音玉谱》中的理论,分析辨调、制曲等。

强调明确调性必须“使主常胜客,不至侵犯他调”,论述作曲方法深入而具体。

  《太音大全集》:琴论专著。

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

原名《太古遗音》,嘉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

明初袁均哲为此书作注释。

全书共六卷,包括:制琴、琴式、手势、杂论、指法、调意等。

为现存最早的琴论专书。

其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

  《琴书大全》: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

编者蒋克谦。

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历庚寅年成书。

全书共二十二卷。

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极为丰富,不少失传的琴学专书、专论赖以保存。

末二卷收琴曲六十二首,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传谱。

  《琴声十六法》:琴论专著。

作者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

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些美学要求对后世很有影响。

  《溪山琴况》:琴论专著。

作者徐上瀛根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逐条阐述,颇为详尽,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原文刊于《大还阁琴谱》。

  《鼓琴八则》:琴论专著。

收入《春草堂琴谱》。

作者戴源。

八则包括: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取音、明谱理、辨派。

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

  《琴旨》:琴论专著。

作者王坦。

成书于乾隆九年。

书中着重探讨了音律与琴调的关系,同时也论及琴派。

反对填词,认为“声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会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词也。

”   《琴学内外篇》:琴论专著。

作者曹庭栋。

成书于乾隆十五年。

内篇论述琴律的正、变、倍、半之理及定徽转调之法。

外篇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

  《琴史补、琴史续》:琴史专著。

编者周庆云。

收藏古琴、琴书称江南第一。

编有《琴书存目》、《琴操存目》等书。

《琴史补》补朱长文《琴史》之所遗,《琴史续》续北宋以后史料,共六百余人,逐条注有出处。

  《琴学丛书》:编者杨宗稷。

从1911年到1931年陆续成书。

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

收录资料颇多。

在《琴话》、《琴粹》部分提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

”并分析这种反映“不外象形、谐声、会意三端”。

承认民间曲调对琴曲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认为一意追摹古调则“难为听者”。

所收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谱。

对《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传统名曲也作了点拍的尝试。

  《今虞琴刊》: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

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编印,刊于1927年。

汇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丰富。

书中包括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

论文中提出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溪山琴况》   徐上瀛,号石帆,明末清初琴家。

约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卒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

万历年间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并与严徵等交往,后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的风格,并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之一,时人誉为“今世之伯牙”。

  《溪山琴况》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

“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

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根据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提出二十四琴况,从指与弦、音与意、形与神、德与艺等众多方面深入探讨,提出了深于“气候”,臻至于美,深于“游神”,得于弦外,以“气”为中介,使“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的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

他认为宏细、轻重、迟速互存互用不可偏废,于前人思想有所突破。

提出亮、采、润、圆的“美音”要求,重视想象、联想在表演与欣赏中的作用,追求会心之音、含蓄之美等,也于前人思想有所发展。

《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

  原文节录:   一曰静   抚琴卜静处何难?

独难于运指之静。

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

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

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

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扰,以之抚琴,安能得静?

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

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

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

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

如热妙香者,含其烟而吐雾,涤介茗者,荡其浊而泻清。

取静音者亦然,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深渊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一曰远   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

故气有候,而神无候。

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

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而又玄。

时为岑寂也,若游峨眉之雪;

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

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致。

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

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   一曰淡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

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

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

清泉白石,皓月疏风,消消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谓淡。

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

而淡固未易言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

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为操,其文采冲乎淡也。

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

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赏,喟然云:“吾爱此情,不求不竞;

吾爱此味,如雪如冰;

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

有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

”   一曰丽   丽者,美也,于清静中发为美音。

丽从古淡出,而非从妖冶出也。

若音韵不雅,指法不俊,徒以繁声促调触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丽也。

譬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有冰雪之资,岂效颦者可与同日语哉!

美与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审音者当自知之。

  一曰润   凡弦上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于温润呈之。

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俱不成其美矣。

故欲使弦上无煞声,其在指下求润乎?

盖润者,纯也,泽也,所以发纯粹光泽之气也。

左芟其荆棘,右熔其暴甲,两手应弦,自臻纯粹。

而又务求上下往来之法,则润音渐渐而来。

故其弦若滋,温兮如玉,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氲,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所以达其中和也。

古人有以名其琴者,曰“云和”,曰“泠泉”,倘亦润之意乎?

  一曰圆   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

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以至恰好,谓之圆。

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圆者,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

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圆满则意吐,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斯可以名其圆矣。

抑又论之,不独吟猱贵圆,而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亦自有圆音在焉。

如一弹而获中和之用,一按而凑妙合之机,一转而函无痕之趣,一折而应起伏之微,于是欲轻而得其所以轻,欲重而得其所以重,天然之妙犹若水滴荷心,不能定拟。

神哉圆乎!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47950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