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流派与名家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古琴的流派与名家 (更新时间:2004-1-17 16:56:00 本章字数: 9017) 琴 派 介 绍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

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

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 派 名:浙派、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亦兼收别家之长。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广陵派 派 名: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虹、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虹)、《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躁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诸城派 派 名: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双鹤听泉》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吴派 派 名:吴派 形成时期:现代(关于是否将吴景略一派单立出来,琴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创 始 人:吴韬(景略) 主要风格:苍劲而流畅,潇洒而清远。

代表人物:吴景略、吴文光等 代表琴曲:《潇洒水云》、《广陵散》、《渔歌》、《胡笳十八拍》、《渔樵问答》、《梅花三弄》、《忆故人》、《秋塞吟》等 重要琴著:《虞山琴话》(吴景略)等 古 今 琴 家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

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

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

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

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

《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

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

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

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东汉琴家。

任掌乐大夫。

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

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

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

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

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

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

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

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

,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精于琴道。

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

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

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代琴家。

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隋代琴师。

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

《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

琴艺冠绝当世。

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

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

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

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

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

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

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

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

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僧人)。

夷中的入门弟子。

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

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

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

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

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

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

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

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

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

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

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

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

虞山派创始人。

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

虞山派集大成者。

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

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

琴风撔旒蚕瘫笖,弥补了严徵的不足。

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王宾鲁:(公元1867年—公元1921年)字燕卿,清末民初著名琴家。

他的风格流畅,绮丽缠绵,在诸城派中别具一格,同时他也是梅庵琴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在南京授琴,所擅十四曲,传予后人。

庄臻凤:清代琴家。

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

广陵琴派的先行者。

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张合修:字孔山,是清末青城山中皇观道士,为琴学大家。

他精于《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等琴曲。

他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尤其为琴曲之珍品,甚受推崇。

他曾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

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彭庆涛:(公元1891年—公元1944年)字祉卿,清末民初著名琴家。

他承袭家学,精通琴道。

近代以来极受推崇的名曲《忆故人》,即是彭氏家传琴曲,由彭祉卿广传于世间。

他尤其精通《渔歌》,故被称为“彭渔歌”。

他曾和查阜西、张子谦共创“今虞琴社”,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徐祺:清代琴师。

广陵派的继起者。

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

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

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

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

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

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

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

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

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

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杨宗稷:近代琴家。

在北京向黄勉之学琴。

撰《琴学丛书》四十三卷。

现存最早的《碣石调幽兰》的文字谱,首先由他翻译为减字谱。

徐元白(1892-1957年)古琴家。

号原泊。

浙江台州海门人。

年轻时从浙派大琴家大体法师学古琴。

后遍访全国古琴名师,博收诸家特色。

在演奏技巧上继承浙派“微、妙、圆、通”潇酒奔放的特色,自成一种古朴典雅、深造内含,善于抑扬顿挫的独特风格,被称为现代浙派琴家的代表。

所演奏的大小琴曲甚多,最精者有《高山》、《墨子》、《蒲湘》、《秋江》等。

并作《西泠话雨》等琴曲,已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录制。

抗日战争前后曾在南京组织清溪琴社,又在重庆组织天风琴社。

晚年定居杭州,组织西湖月会,研习琴艺。

著《天风琴谱》一卷。

曾将其父所传琵琶曲《泣颜回》编为琴曲,刊于《今虞琴刊》。

一生为推广和发展古琴艺术及培养古琴人才作出了贡献。

管平湖:现代琴家。

受教于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琴家。

博取三派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琴风节奏严谨而雄健潇洒,含蓄蕴藉而情深意远。

著名的大曲《广陵散》、《幽兰》、《离骚》、《大胡笳》、《秋鸿》等都由他率先打谱。

所奏《流水》被美国录入太空探测器的金唱片。

著有《古指法考》一书。

查阜西:现代琴家。

幼年在家乡学奏琴歌,以后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组织今虞琴社。

建国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等职。

张子谦:现代琴家。

学琴于广陵派琴家孙绍陶。

二十三岁结识琴家查阜西和彭祉卿,交流琴艺,互为知音,有"浦东三杰"之称。

1936年,三位琴家组织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琴界影响甚广。

1961年,张与沈草农、查阜西合著的《古琴初阶》出版。

1956年调任为上海民乐团古琴独奏家。

刘少椿:现代琴家。

1928年起,从广陵派琴家孙绍陶学琴,其人天资不高,但契而不舍,勤能补拙,使他在琴学上达到较高的造诣。

其指法精细严格,左手运指准确,右手吟猱圆满。

他将琴作为修身养性之器,因此注重主体意识,强调自娱、自乐、自我满足,所以尤得广陵派吟猱虚音的韵趣,继承了广陵派的重要特征。

刘少椿操琴深沉、宁静、细腻、含蓄、吟猱指法合于法度,对于难把握的自由跌宕节奏,处理得自然而恰倒好处。

卫仲乐:当代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教育家。

自幼喜欢民族音乐,1926年参加乐上海的"大同乐会",从郑觐文学琴,1935年,"大同乐会"乐务主任。

1938年,美国纽约电视台慕名邀请他向美国观众介绍古琴曲,并录制了四张唱片。

建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任民乐系系主任。

俞伯荪:当代琴家。

十四岁学琴,师从川派琴家陈蕴儒、龙琴舫,中年时遍访海内琴家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博采众长。

现为"东坡诗琴社"社长。

姚丙炎:自幼学习江南丝竹,学琴于浙派著名琴家徐元白。

姚丙炎在数十年的操缦、打谱中形成了音色优美、稳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动而不流俗的琴风。

由他打谱演奏的《幽兰》、《大胡笳》、《酒狂》、《华胥引》等曲目流传甚广。

吴兆基:1920年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

融熟派与川派于一炉,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

吴韬:(公元1907年—公元1987年)字景略,是近现代著名的琴家。

他曾在“今虞琴社”任要职,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吴文光、李翔霆等古琴名家,为现代琴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陈长林: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为北京古琴大家之一。

陈长林先生一九三二年生于福州。

十四岁起学琴于陈琴趣(陈先生之父)及吴子美,后又根据唱片自学古琴。

十九岁后,陈先生又得到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等大家的指教。

同年入今虞琴社,一九五六年参加北京古琴研究会。

陈先生之琴学,主要以闽派为基础,又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琴风。

陈先生精于《龙朔操》、《大胡笳》、《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等。

陈先生尤其精通打谱,其最具代表性的有《龙朔操》等。

另外,陈先生从其他乐器移植的琴曲主要有《春江花月夜》等。

苏思棣:广东番禺人。

中文大学文学士,主修艺术,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至今。

好琴箫书画昆曲。

曾随黄权习箫笛,1981年开始,随泛川派古琴家蔡德允老师学习古琴。

近年除古琴外,亦参与中国书画、昆曲、斫琴等活动。

个人古琴镭射唱片《泛川琴韵》即将发表。

谢俊仁:生长于香港。

早年接触欧洲音乐,70年代开始研究中医,曾跟随蔡雅丝习筝,又随关圣佑习民族音乐创作。

80年代开始,先后追随关圣佑、刘楚华及泛川派名家蔡德允女士习古琴。

曾创作多首古琴作品,及多次做公开演奏。

其个人古琴镭射唱片《一闪灯花堕》已于2001年7月出版。

谢俊仁本身职业是医生 刘楚华:香港人。

专业教育工作,课余兼任古琴导师。

70年代追随蔡德允老师习琴,80年代先后得广陵张子谦先生、浙派姚丙炎先生亲为指引,自是学艺视野开阔,渐形成个人风格。

1996年发表古琴独奏专集《水仙操》。

李明忠 :古琴硕士,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代音乐,西安鼓乐,琴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音乐的实践方面,曾以琵琶、 古琴为影视《秦颂》、 《秦始皇》等录音。

所弹琴曲《流水》曾被94国际琴学交流会录制为光盘,世界发行。

几十年来在中国琴学的弹奏、琴论、斫琴、打谱、制曲等方面的学习、思考、实践、研究这一“知行相须”的过程中积累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

李祥庭:满族,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从吴景略学古琴。

现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

龚一: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员。

1954年学琴,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12位琴家,继承积累了大量古曲,在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次举行过古琴独奏音乐会。

刘正春:江苏南京人,师从王生香、夏一峰、刘少椿、周空明、赵云清、程午嘉等前辈习琴。

对〈神奇密谱〉(1425)、〈松弦馆琴谱〉(1614)等进行研究、打谱,曾应邀出席全国古琴打谱会、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著有关于〈山中思友人〉的考证。

1991年后创作的古琴新曲〈秦淮秋月〉、〈城堡抒怀〉曾获省、市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

谢导秀:广东梅县人,1963年毕业于广州音专民乐系古琴专业,师从岭南派琴家杨新伦,继承了岭南派爽朗、明快、刚健的演奏风格。

谢氏多年来致力于教学和研究工作,整理了南宋皇室遗留在新会县的琴谱〈古岗遗谱〉,并编印成册。

1994年10月应香港市政局邀请,在香港大会堂举行独奏音乐会。

唐健垣 :广东南海人,香港著名琴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士、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甲骨文)硕士、美国康州威士连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

除古琴外,唐氏研究兴趣尚包括民乐、戏曲、甲骨文、考古、紫砂壶、茶艺,堪称"杂家";

有古琴著作〈琴府〉,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美国康州威士连大学、密芝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

张铜霞:生于四川,祖籍山东冠县。

1959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

六十年代从事歌剧表演艺术,曾主演歌剧〈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等。

经过三十余年的实践,无论是古琴演奏、琴歌自弹自唱以及打谱等各项艺术均有全面的发展。

其演奏和琴歌声情并茂,将古琴音乐与现代意识有机地柔和在一起。

现任中央歌舞剧团蜀派古琴演奏家、中国古琴艺术联谊中心办公室负责人。

卫家理:四川乐山人,曾任贵州遵义地区文工团乐队队长二十八年之久,业余演奏古琴四十年。

师从古琴大师吴景略,并曾就教于老辈琴家查阜西、张子谦、姚丙炎、王洁儒、俞伯荪等。

研习曲目以吴(景略)派之《渔樵问答》、《忆故人》、《潇湘水云》、《普安咒》、《梅花三弄》等为主。

曾应邀参加全国第二、三届古琴打谱会、1990及95年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

创作琴曲有《四月八》、《永诀》。

1986年于贵州遵义组建"播州古琴研究会",任会长至今。

徐晓英:浙江衢县人,1954年拜徐元白、张味真为师学习古琴,后从查阜西、管平湖、吴景略、张子谦等琴家继续深造。

1960年任杭州歌舞团为古琴、古筝演奏员,曾出席全国第一、三界古琴打谱会、1990及95年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

为《陋室铭》、《乌夜啼》、《雉朝飞》等曲打谱,发表论文"古琴艺术赏析"等二十余篇。

孙于涵 1976年入门学琴,师事孙毓芹,早年曾随梁在平、魏德栋学筝。

1986年在师兄林立正、陈国兴指导下先后斫琴六张,更精心剖修明琴一张,原物面破损不堪,重修后按弹隐有钟鼓之声,蒙北京琴家李祥霆题名"霜镛"。

在琴家孙公之"一切顺其自然"的知命哲学下,生活在田园的宁静中,抚弦弄操,忠于日常生活与琴音情感的往来。

谢俊仁:自幼爱好音乐,八十年代开始醉心于古琴艺术,先后追随关圣佑、刘楚华及蔡德允习琴,并得国内琴家李祥霆及已故岭南琴家杨新伦指点,演奏风格细腻。

创作琴曲有《双乙反调》、《秋日游》、《变徽引》、《一引灯花堕》、《落梅》、《商意》及《掠影》。

理论修养精深,对古琴音律及曲调研究颇有心得。

曾于1992年及94年香港亚洲艺术节"古琴雅集"中演出。

李禹贤:山东桓台人,少年习琴,启蒙于古琴教育家张正吟,后师从夏一峰、刘景韶、张子谦,并私淑于管平湖、吴景略。

196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在长达四十余年的磨练中,集各家之长,并悟出自己的琴学心得:"慢中取韵、韵中含情、情中生景、景中有我、凝神入化。

"在福建做了长期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曾多次出席全国和国际古琴交流会,1986年创立"劲草琴堂",培养了一批琴界新秀。

黄永明:生于台北,台湾国立艺专国乐科毕业。

1976年从梁在平习筝,两年后从孙毓芹习琴,1982年任台北市立国乐团中阮团员迄今。

1988年从吴昆仁习南管琵琶、三弦及唱曲。

1993年任佛光山台北男众佛学院古琴社教师,同年于台北国家演奏厅举行古琴独奏会,1995年随和真琴社至北京及成都演奏。

丁纪元:自幼学琴、筝于胞姊丁伯苓,1962年入沈阳音乐学院,师从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

1964转入湖北艺术学院民族器乐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古琴、宋词乐谱及隋唐燕乐等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

曾发表的论文有《略论古琴的五音正调与十二律旋宫弦法》、《白石道人自度曲声律考辩》、《蔡元定燕乐新解》、《燕乐角调说》、《燕乐二十八调释》等二十余篇。

丁承运:生于河南开封,自幼学琴、筝于胞姊丁伯苓,后从顾梅羹、张子谦、王省吾诸先生游。

196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民族器乐系,发表论文《中国造琴传统抉微》、《论吟猱》、《清、平、瑟调考辩》、《朱载(土育)琴律研究》、《梅花三弄考源》等二十余篇,打谱琴曲《神人畅》、《白雪》、《六合游》《石上流泉》等。

1994年及96年访港,曾应邀在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新亚琴社等举办古琴讲座。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48050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