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起源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古琴的起源 (更新时间:2004-1-17 16:51:00 本章字数: 2063) 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

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

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

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关于古琴历史的长短众说不一,有说伏羲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有说起源于更早的巴比伦文化,但都无从定论。

从汉代开始已经有文献记载琴的创制者分别为伏羲(汉《琴操》、《宋史-乐志》)、神农(汉-桓谭《新论》、汉《说文解字》、汉《风俗通义》)及帝舜(汉《尚书》、汉《礼记-乐记》、汉《史记-乐书》)。

至今较早出土的琴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琴。

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诗经》中记述“琴”的诗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鹿鸣》)等。

《乐记》里也记有:“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

”“舜作五弦之琴。

”及《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

这些记述除了说明“琴”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外,还说明了它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了相当范围的影响和应用。

公元前433年战国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体的结构形制,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及缚弦的方法,这些基本结构都与今天还能见到的唐、宋以来的传统古琴完全一样。

所不同的是,琴身较短,仅有67厘米,缚琴弦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圆形线条浅槽①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体长82.4厘米,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迹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

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

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迹的。

《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

弹弦乐器。

古代称琴、瑶琴。

现代称古琴、七弦琴。

在中 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

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琴艺,如 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

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 蔡邕、嵇康都以弹琴著称。

唐代李峤、李欣、李白、韩愈、白居易、张枯等诗人,为弹琴写下了不朽的诗句。

宋徽宗赵佶热爱琴艺,曾广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的“万琴堂”。

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 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

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 派、广陵派。

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古琴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制琴名家辈出。

唐代、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 余人。

还有张越、郭亮、李勉等高手。

给后世留下不少精品。

宋代名家有朱仁济、卫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 远、严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张敬修等。

  古琴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

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 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

底板又称琴底,形 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

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 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

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 ,叫作舌穴。

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

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

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 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

琴弦用丝制缠弦。

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 弦孔。

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

面板上嵌有十三 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 同而有所区分。

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 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

有散音七个、 泛音九十一个、技音一百四十七个。

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 、滚拂等;

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481503.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