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更新时间:2004-2-6 19:25:00 本章字数: 1417)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
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
这是北朝。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
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
尽合诸家,则为具美”。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主要书法家及作品: 智永(南朝-隋唐) 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
他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
他习字很刻苦。
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
他用废的笔,埋起来象冢一样。
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于此可得印证。
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
魏碑代表作 1)爨宝子碑: 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
《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
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
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
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
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2)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
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
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象《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
康有为评说:“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
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 3)郑文公碑 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 年)刻。
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
书法多用圆笔,变化巧妙;
结体宽博,气魄雄伟。
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
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 。
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
”是“真文苑奇珍也”。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49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