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簡介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書法簡介 (更新时间:2004-2-1 18:52:00 本章字数: 4530) (一) 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于漢字的萌生同時。
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
目前發現的于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
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 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后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 的甲骨文和金文。
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
從商代后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 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
這种演變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變之中。
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体的嬗變而愈加丰富起來。
(二)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异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极高的評价。
秦代是繼承与創新的變革時期。
《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体的面貌。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种書体流派奠定了基礎。
秦代除以上書法杰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异。
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与雄偉的万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气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三) 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 漢代從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
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余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体已基本齊備。
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
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体。
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体風格多樣。
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
”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体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漢碑中,表現出琳琅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
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体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
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后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并使篆書別開生面。
康有為曾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体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
” (四)完成書体演變的魏晉書法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体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
是篆隸真行草諸体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
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
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几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
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后,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
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
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
盛稱 “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圣”。
又有王洵(羲之侄) 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五)民間書家大顯身手的南北朝書法 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后,勢力逐漸衰微。
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
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
后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
這是北朝。
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
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
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优良傳統,創造了無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
康有為說: “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体。
盡合諸家,則為具美”。
唐初几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六)書學鼎盛的唐代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后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出超越兩漢的空前興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
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
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后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怀素、鐘紹京、孫過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
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七)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由此歷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五代。
又有前蜀、吳、楚、閔、南唐、荊南、后蜀、南漢、吳越、北漢十國。
這种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
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余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
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
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 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
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
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
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后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八)帖學大行的宋代書法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
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复歸統一。
從公元960 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
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
這种輾轉傳刻的帖,与原跡差別就會越后越大。
所以同是宗王從帖,宋人遠遜唐人。
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
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
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
肥扁朴拙。
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
”宋室南渡之后,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
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
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
”在這种風气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
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
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体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
宋代為后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九)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歷九十余年,是為元代。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复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
文宗天歷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
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
趙孟俯,鮮于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
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体態。
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后于趙孟俯的康里夔夔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于元代書壇。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
至于篆隸,雖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這种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
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十)由宋元上追晉唐的明代書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
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檢自縊煤山,歷二百七十七年。
在這近三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很喜歡書法。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
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也极愛書法,尤其喜摹“蘭亭”,神宗自幼工書,不离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虞世南臨寫的《樂毅傳》和米芾的《文賦》。
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几乎完全繼承了趙孟俯的格調。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
法帖傳刻十分活躍。
其中著名的有常姓翻刻《淳化閣帖》于泉州的《泉州帖》;
董其昌刻的《戲鴻堂帖》;
文征明刻的《停云館帖》;
華東沙刻《真賞齋帖》;
陳眉公刻蘇東坡書為《晚香堂帖》等。
其中《真賞齋帖》可謂明代法帖的代表。
《停云館帖》收有從晉至明歷代名家的墨寶,可謂從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風气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
至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后入直翰林院和文淵閣,寫了大量的制誥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號稱“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閣体”。
士子為求干祿也競相摹習,橫平豎直十分拘謹,缺乏生气,使書法失去了藝術情趣和個人風格。
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
所以,近代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總結說:“有明一代,操觚談藝者,率皆剽竊摹擬,無何創制。
”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49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