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趣话

冬至趣话 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阳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

按照天文学的解释,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

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 渐长至也。

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冬至的别称   长至。

也叫长至节。

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

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

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

“冬至日,为‘长至节’。

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   短至。

也叫短至节。

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

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从“现在时”的角度解释冬至。

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故称“短至”。

着眼于“现在时”的角度考虑,称长至的该是夏至,而非冬至。

  肥冬。

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

冬至早于年节,饮食丰饶,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

“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喜冬。

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

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

“冬至,谓之‘喜冬’。

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

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

”   履长节。

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

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故称。

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开始。

“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   豆腐节。

这也是从习俗角度着眼而来的别称,只流行于个别地区。

山西《虞乡县新志》:“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

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   亚岁。

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

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

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

”又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

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   从冬至别称亚岁的习俗可知,探讨冬至名实,还该注意冬至与年节的比较。

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冬至俗谚   冬肥年瘦。

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比较年节和冬至。

据说此俗以江浙一带为最,其实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怀来县志》即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在我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民众一年辛勤劳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

秋收之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乡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炉火通红,酒漏滴香。

而在小雪、大雪之后,年节准备工作开始,宰猪杀羊,厨溢肉香。

冬至节在年节前,正是诸物丰饶之时,各家饮食自不待说,亲友贺节所携礼物也颇贵重。

而当年节之时,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

就生活的肥瘦(旧时乡民谈菜肴的好坏,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论之;

推而广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坏)而言,当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谚,正道出了冬季乡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状貌。

  冬至大如年。

也称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

这种比较和冬肥年瘦的比较基点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说:“十一月冬至节,丛火,把家庙、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

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

”但是,两句俗语的比较事项却稍有些差别,“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节日的礼俗,是说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所谓“(冬至节)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谣。

” 九九歌与消寒围   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   一九二九不舒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冰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

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

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

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

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

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

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

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此处以冬至日数起,与现今历法不同,但可能是事实,后世志书也有谓冬至日起数九者。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

清光绪14年刻本河北《东光县志》的作者就说:“至数九歌词,则自唐以来,颇著载籍。

如陆泳《吴下田家志》、周遵道《豹隐纪谈人杨镇《丹铅总录入王世贞《宛委余编》、冯应京《月令广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并有夏至、冬至数九两篇,大同小异。

”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给这种论断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岁时杂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

里巷多作《九九词》、又云:‘九尽寒尽,伏尽热尽’。

”宋代大文豪苏辙《冬至》诗还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的句子。

  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

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

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

以下南北对举两首: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与九九消寒歌相对应的消寒习俗是九九消寒图。

比起九九消寒歌,消寒图出现较晚。

它有三个作用:一是记载数九后的天气,如阴晴风雪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占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

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

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

《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

”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

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   试数窗间九九图,   余寒消尽暖初回。

  梅花点遍无余白,   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

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

自然门外草青青”;

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

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87232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