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以为戏乐
击壤以为戏乐 击壤,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
《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击壤》条引《释名》(一说东汉刘熙撰)日:“击壤,野老之戏也。
” 击壤之戏,在邯郸淳的《艺经》上记载得比较清楚。
它说,“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
将戏,失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止。
” 击壤之戏,起源甚早。
传说中的唐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而唱击壤歌。
歌词云:“吾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有何力于我哉?
”(见《群书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纪》)此歌早见于王充《论衡·艺增》,文字略有不同,载云:帝尧之时,“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
’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 三国时,吴盛彦曾在《击壤赋》中说:“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
因风托势,罪一杀两。
”“罪一杀两”,是说击壤的方法或规则,其详细内容不得知。
晋人周处《风土记》说:“击壤者以本作之,前广后锐,长可尺三四寸,其形如履。
腊节,童少以为戏,分部如擿搏也。
”这条记载与前面所引《艺经》的意思相同,都是说击壤的方法和规则及用具。
击壤之戏,在晋代还有人玩。
据文献记载,皇甫谧就与人击壤于道。
如《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击壤》条下说:“玄晏(皇甫谧号玄晏先生)日:‘十七年与姑子果柳等击壤于路。
’” 在古代,还有一种掷砖之戏,与击壤之戏相似。
掷砖,也分胜负。
《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掷砖》条引《艺经》说:“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圆一尺掷之。
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
”掷砖,主要动作是投掷,这与击壤相象,或是击壤之一种,或由击壤演变而来,有待进一步考证。
宋代有抛堶之戏。
堶,瓦石也。
抛堶即明代的打瓦之戏,也是一种投掷形式的戏乐,当也源于古之击壤。
明杨慎在《俗言·抛堶》中说:“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
”关于抛堶,杨慎在《丹铅余录》卷九,也有相类的记载,并接着说,梅尧臣《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诗有“‘窃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
’或云起于尧民主击壤。
”这里很明确地指出,宋代的抛堶,今(指明代)之打瓦,均起源于传说中的唐尧时的击壤之戏。
到了明代,击壤之戏,演变成打尜或曰打拔。
尜,是一种小玩具。
其形两头尖,中间大。
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小儿语:‘杨柳青,放空钟;
杨柳活,抽陀螺;
杨柳发,打尜尜。
’”说明明代北京地区的儿童在每年杨柳发芽之时,常以打尜尜戏乐。
又据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为负,日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耶!
”柭的形制如枣核,即两头尖,中间大。
它与尜是同一形状。
说明打尜和打柭可能均源于击壤之戏。
这种游戏,直到现在仍为儿童所喜爱。
击者将长约三四尺的一根木棒持于手中,将另一根长约二寸、形如枣核的木棒置于地上:用手中的长木棒敲击地上的短木棒的一端,使之飞起,再用力击之,使之飞远:以近者为负。
负者需大声呼“柭……”,边呼边跑,一口气把胜者击出的短木棒拾回来。
这种游戏,不仅可锻炼敏感的击敲技能,而且也能锻炼奔跑的能力。
它较投掷木块或砖瓦要复杂些,而且更有兴趣。
这种打柭,也是由古之击壤演变而来,或直接称之谓击壤,当也无大不妥。
综上所述,击壤起源甚古,经历代演变,名称不一。
它是一种老人和儿童都喜爱的娱乐活动。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873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