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的发展与清代的皮条杠子
技巧的发展与清代的皮条杠子 唐代的爬竿、走索、技巧等杂技表演,在难度上、方式上,都较汉代有所发展。
酒泉十六国墓壁画中,有两人在梯上倒立(图版29);
敦煌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的百戏图象中,一个男子顶的长竿就较汉画像石中的竿子长,三人在竿上的表演动作也较复杂。
《明皇杂录》上说。
“明皇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伎。
时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洲方丈,令小儿持绎节出入于其间,歌舞不辍。
”这个竿子就更长了,负载也更重了,而且结合了歌舞表演,更为引人入胜。
所以刘晏在诗中说:”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
”唐代的顶竿在技巧上和表演方法上都有新发展。
唐代的走索也有新的发展,据《全唐文纪事》说,“伎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辘轳以系之,辘轳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直如弦,然后伎女从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有著展而行之,从容俯仰者;
或以画竿接胫,高五六尺;
或踏肩踏顶至三四重;
既而翻身掷倒至绳,往还曾无蹉跌。
”刘言史的《绳伎》诗中也说,”重肩接立三四层,著展背行仍应节。
”“翻身掷倒”,就是在三四层重肩之上翻筋斗立于绳上,把技巧和走索结合在一起,已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唐代称手倒立为”掷倒案技”,在各种高台上表演。
还有双人和三人的手倒立。
如《信西古乐图》中有双人的抓肩倒立,这在唐以前是没有过的。
还有三人的倒立,在一人头上戴了一副木叉;
叉的两端,各有一人倒立。
这都是唐代技巧的新发展。
宋代的杂技是宫廷宴会的节目。
据《东京梦华录》记:天宁节百官入官上寿,”第三盏酒,左右军百戏入场。
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筋斗、擎戴之类。
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
”这里说的左右军,“乃京师坊市两厢也,非诸军之军。
”这些杂技艺人都是市井的演员。
据《武林旧亭》记载,南来临安城著名的杂技艺人有:”吴金脚、耍大头、浑身手、李赛强、一块金”等二十多人;
在各种表演艺人中,也算是一支不小的队伍。
明清的杂技,除了动作技巧有所发展外,在项目上也有变化。
明宪宗行乐图中有鱼跃穿圈(图版30)。
从明代人所绘《三才图会》可以看到,顶竿已改为蹬梯,梯有十三层,“解妇类仰卧,翘双足以承梯,小儿作反腰,歌唱于梯上,不倾欹焉”。
清代由手倒立演变而为反腰,”取幼童教之,能令腰曲如弓,反首帖地,口衔地上物,亦名握软腰”。
而由爬竿等演化的皮条、杠子,则已经类似现代竞技体操的单杠和吊环了。
道光年间刊刻的杨静亭著《都门杂咏》中说,北京城中有皮条表演的艺人。
其描写皮条表演的诗云:”三条杠木叉来支,中系皮条手中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
”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中,则提到北京城已有单杠表演,艺人叫田跛子,“跌(跛)腿何曾是废人,练成杠子更通神,寒鸭浮水头朝下,通体功夫在上身。
”表演的单杠动作已使人有通神的感觉。
据《世界体育史》载,现代器械体操创始于德国的杨氏,他被人称作”德国国民体操之父”。
他在1812年创造了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
现代竞技体操的整体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但其中部分项目却是我国固有的,尤其是杂技艺人所创造的高难度动作,以及丰富的练功经验,都成为现在竞技体操训练的宝贵财富。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25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