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弓、舞刀和掇石
拉弓、舞刀和掇石 木制的举重器具太轻,铁制的举重器具又太贵,都不利于广泛开展举重运动。
到了宋代,就有了石制的举重器具。
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载,南未的临安城有举重表演的艺人——”天武张(举石球)、花马儿(掇石墩)、王彦生、陆寿”。
举石球、掇石墩,都是用石制的举重器具。
石质的举重器可以随地取材,并可随意制成各种形状,既方便又省钱,对广泛开展举重运动有许多好处。
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重运动的一个标志。
《水浒全传》中有一段描写武松在安平寨举石的事,既表明了宋代举石的方法,又反映了宋代举石运动开展的情况。
”武松把石墩略摇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惯了,那里拔得起?
”施思道:‘三五百斤的石头,如何轻视得它!
”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了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将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
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中一掷,掷起来一丈来高,武松用双手去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
”武松这一撇、一掷、一接的举石方法,正是我国民间的举石动作;
直到今天,民间的举石锁活动还保存了这几个动作。
明清两代承续唐代的武举制度,在考试内容上略有变更。
即将翘关的举重方法改变为掇石。
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三场:头场试马步箭。
二场试技勇,三场考兵法。
技勇就是拉弓、舞刀、掇石三项。
拉弓开弩,可练臂力,早在汉代,人们就注重这种训练,那时的开弩叫蹶张。
河南南阳各地发现了不少蹶张的汉代画像石。
如河南南阳唐河县出上的《熊材宫蹶张》画像石,左刻一熊,张牙舞爪:右刻蹶张,高髻,着襦。
肩插一矢,两脚踏弓。
两手奋力张弦。
唐河县还出土了一块蹶张画像石,图左刻蹶张,高髻,着襦,口衔一矢,两脚踏弩,两乎奋力张弦;
图右刻一人,一手持斧,一手提壶,两手作上举状(图一二)。
还有一块蹶张画像石,图上蹶张头戴武冠,瞪目衔矢,双足踏住弩背,两手用力张弦,形象凶猛强悍(图一三)。
在明清,考试分得很细:“弓有八力(一力是十斤)、十力、十二力,逾十二力头号为出号弓。
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
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
各以三号、二号、头号,分等试之。
弓必三次开满,刀必前后胸舞花,掇石必去地一尺,上膝或上胸。
”弓,刀、石三种技勇,实际上都是力量的考试。
拉弓、舞刀都需要臂力,掇石更要全身有力量。
封建统治者开科武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其得力的将才,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举重运动的开展。
民间出现不少技勇,如道光年间,琼州府文昌县的符成梅,年已八十四岁,还能够拉开三号弓,刀舞胸背花,掇石离地。
由于石制的举重器简便易得,我国各地民间都盛行举石锁、石担等活动。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举石运动。
西藏布达拉宫壁画中有一组六人的举石比赛。
从图象来看。
石器并未加任何雕琢,举的人双手托举过头向远方投掷。
这是举重和投掷相结合的运动(图版25)。
我国古代的举重,经历了举生活工具,特制木、铁举重器和石制举重器等阶段,反映了人民重视举重运动,不断改进运动器具,使举重能更广泛地在民间开展。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2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