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兆丰年
拔河兆丰年 拔河,古代也叫牵钩或拖钩。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这种活动起源于春秋时期。
楚国和吴国对抗,两国都是在水网地区用战船作战。
楚将模仿水运拖船的背纤动作:用一条大篾缆,上系数百个小索,相向对挽,以练气力,所以叫作牵钩。
这种游戏流传下来,在南郡(今湖南省境内)、襄阳(今湖北省境内)两郡最为盛行。
到了隋唐时期,便由大篾缆改用大麻绳。
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中说:“拔河古用篾缆,今则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挂于胸前,分二朋两相齐挽。
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赢。
”湖南湖北盛行这种活动,是因为“俗传以此厌胜,用致丰穰。
”(《隋书·地理志》)即用以祈求丰年,实际上这也是农闲时的一种娱乐活动。
拔河比赛的规模比较大,每次都有几百人参加,加上几千名观众,擂鼓呐喊动威,“群噪歌谣,震惊远近”。
统治阶级列人民的这种活动深以为虑,恐由此酿成祸乱。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曾下令禁止过。
但由于人民喜欢这种活动,朝廷命令是禁止不了的,拔河活动在民间依旧十分盛行。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便由民间传入长安城,也传入宫廷之中。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城曾组织了一次有一千多人参加的拔河比赛,“喧呼动地”,不仅使长安城的市民看了为之震惊,就是当时在长安城的“外国客”见了,也“莫不震骇”。
唐玄宗自己写诗叙述这次拔河比赛的盛况是:“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气作水腾波。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唐玄宗的大臣张说也作诗奉和:“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看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这两首诗对当时拔河比赛的气势作了很好的描写,并指明举行这种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是为了祈求丰岁。
但实际上在唐代首都举行有一千多人参加的气壮山河的比赛,是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的。
唐玄宗的文臣薛胜在《拔河赋》中透露了唐玄宗的真实意图:“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名日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
”体育比赛的气势自古以来就是显示国力盛衰的一种方式。
唐代的民间拔河,多是男子参加;
而唐中宗李显在皇宫中组织的拔河比赛,却让宫女参加。
《资洽通鉴》载:景龙三年(709),李显让几百名宫女在玄武门外拔河。
赛完之后,又让她们去游宫市,结果几百名宫女都乘机逃跑了。
唐中宗李显是一个喜欢看体育表演的皇帝,他组织过吐蕃马球队与唐贵族马球队的比赛,又组织过宫女拔河比赛,还组织了官僚贵族的拔河比赛。
《封氏闻见记》上说:在景龙二年的清明节,唐中宗正在宫内梨园亭子球场看宫女们拔河,朝中的大臣进宫来贺节。
唐中宗看拔河正在兴头上,便说:“你们来得正好,也来比赛一场,预祝今岁丰收。
”大臣们当然不好推辞。
韦皇后当场指定:中书、门下省的三位大臣和五位将军是一队,尚书省七位大臣和两位驸马为一队。
中书令萧元忠见自己这一队不但是少了一人,而且老头子也多。
便跪下启奏道:“小臣这一队,力量差得很呢!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的爱女,她的驸马武延秀也参加了比赛。
她当然是护着丈夫这一边,便插嘴说:“你们这边有五个将军,都是练过武的,力气大着哩!
”唐中宗连忙点头说:“人虽少一个,力量并不弱。
”萧元忠无奈,只好遵旨比赛。
大臣们都脱去了长衣,系紧腰带,来到场子中间。
宫监们早摆好了绳子、旗鼓,宫女和太监分成两队呐喊助威。
一声鼓响,两边齐力拉绳。
开始时双方还坚持了一会,怎奈武延秀这一队多了一个人,又都年轻,一声吆喝,一下子把绳子拉过去三四尺,几个将军随着绳子向前踉跄了几步。
唐休璟、韦巨源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了,手脚很不灵活,随着绳子向前一下子仆倒在地,好一会爬不起来。
唐中宗、韦皇后和宫女们看了都哈哈大笑,安乐公主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唐以后,拔河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但像唐朝这样大规模的并有朝臣参加的比赛,却很少见于史料记载了。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2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