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枣牌牌打醋炭 正月十五献"锥巴"
挂枣牌牌打醋炭 正月十五献"锥巴"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
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
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
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
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
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
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
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
"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
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
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
"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
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
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
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
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
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
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
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
""奶奶强健啦!
"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
"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
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
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算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日子了。
这天,各乡镇的秧歌队都要进城闹社火。
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鼓乐喧天,鞭炮声声,万家空巷,人流如潮。
"转九曲"是陕北春节期间独有的群众娱乐活动。
"转九曲"又叫"转灯"。
人们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图阵,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小油灯。
"九曲"像个大的城廓,九曲回廊没有重复路径。
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认为这是一种古代战争军事斗阵图。
入夜,转九曲开始了,几百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
俗话说:"转九曲,活到九十九",人们随后从入口而进,顺利地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而出,这意味着这一年将消灾祛病平平安安。
因此,在这里转九曲男女老少不限,为官为民都参加,成千上万的人前呼后拥,迂回于九曲回廊之中。
在这里,转九曲还有一种"偷灯"的特殊习俗,当然这种"偷灯"行为是默许的,甚至带有某种鼓励色彩。
小小的油灯对年轻的媳妇另有一种吸引力,传说,偷个绿灯生女子,偷个红灯生儿子。
守灯人不时高喊:"偷灯养小子哩!
"故意挑逗年轻媳妇偷灯。
"打花"是这里灯节晚上一项重要的活动,这是一种古老的烟火。
人们用风箱烧火,把铁和铜熔化,再把熔化的铁水、铜水倒在放有湿沙的木板上,迅速向空中抛撒,此时光芒四射,极为壮观。
火塔塔边的唢呐演奏是这里元宵之夜一大景观(见题图)。
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用大煤块垒成宝塔状的火塔,引火点燃,唢呐班子围坐在火塔前,听众或立,或蹲,或席地而坐,或靠于墙下、崖畔,聆听唢呐演奏。
火熊熊,曲声声,两支唢呐、一面小鼓,一对小镲、一个乳锣,开始了那传统曲牌的演奏,高昂铿锵的唢呐曲、清脆明晰的锣鼓点在黄土高原峡谷上萦绕。
说起火塔塔,在陕北最好的要算神木县的火塔塔了(见左下图)。
神木盛产精煤,这里的煤易燃、少灰,油光明亮,放在手上像能攥出油。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用煤块堆成塔状的火塔,中间放些木柴刨花,除夕点燃彻夜不息,人们在火塔塔边祭祖迎神,孩子们围着火塔塔嬉戏玩耍。
正月十五街道上各家商号都要搭起丈余高的大火塔,人们围着火塔塔闹秧歌。
在拍摄陕北年俗中,我深深体会到,一幅好的民俗摄影作品,不仅是作者自身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对人民群众内心情感的刻画,这就要求摄影家的情感和人民群众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
正月十五献"锥巴" 秦岭文 陕西关中的民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有一种用小麦面蒸制的锥巴馍,用来祭祀祖先和供献给家宅诸神,也是可供吃用的食物。
锥巴馍,其形状像旧时妇女纳鞋底的锥子,关中西部叫做"锥巴"。
不同地域的人们还根据它的不同形状,给它起不同的名字。
在关中从西到东,做这种馍所使用的原料和制作的方法以及做成的形状是一个样儿,都是用小麦面蒸制,其形状长圆有尾,前边粘两个黑豆做眼睛。
为了好吃起见,生活殷实之家,在馍内包些用肉末和葱花做成的馅儿,一般家庭不包馅儿蒸成锥巴馍就成。
锥巴馍每年只蒸一次,可用处却甚为广泛。
锥巴用于祭祀神灵。
正月十五清晨,全家人就在院中燃放鞭炮,给自家的土地、灶君等家宅六神看香燃烛,供献锥巴。
或献三个或献六个,形式是下边平放两个,上边再摞一个。
供到第二天清晨取下来由全家食用。
如果村中有神庙,还要到庙中供献锥巴,进行祭祀,以祈祝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锥巴用于祈儿求女。
村中缺儿少女的妇女,专选人丁兴旺的家庭,偷一个锥巴,揣在怀中匆匆回家,将锥巴吃掉,目的是为了怀胎生子。
千阳一带每年十五前要给未过门的媳妇送两只花灯,每只灯内放置两个尾巴相连的锥巴馍,这种尾巴相连的锥巴显然有着生殖的内涵。
新媳妇过门后,头一年正月十五以前要去亲戚家住几天,叫做"躲灯"。
正月十六大清早由亲戚送回婆家,亲戚除了送衣物和两只灯笼外,必须送十二个锥巴。
有趣的是送入院内后,本家的姑嫂取一个锥巴从洞房的窗户格里扔到新媳妇的炕上,大家一齐涌进房内看,锥巴底若是朝上就说新媳妇头胎会生女子,若是底朝下,就说新媳妇头胎保准生儿子。
这种古老的预卜习俗反映出民间的生殖崇拜观念。
锥巴用于对新生儿的祝吉和护生。
正月十五蒸制的锥巴有一种专门挂在新婚夫妻的炕墙上,这是一种下边两个上边一个三个摞在一起,尾巴相连的一组锥巴,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三口之家。
宝鸡县一带把这叫作"看灯娃"。
"灯"谐音"等"就是"看等娃",其文化内涵不言自明。
待小两口有了孩子,就把挂在婴儿炕墙上的锥巴做成鱼和龙的形状,用这些民间的吉祥物祝福孩子长大后能成人成才。
挂在炕墙上的锥巴,到了二月二,放在铁锅中爆炒后食用。
据说男人家吃了做农活力气大,妇女小孩吃了凡事都顺劲儿。
锥巴用来祭祀祖先。
这是沿袭古时卜茧的遗风。
清代关中一些地方志就有正月十五做锥巴的记述。
如《华阴县志》记载:"十五日祀先,以麦面蒸作各色食品,有茧儿、眼儿等物陈于神几,亦祝蚕祈禾之意"。
这里说的"茧儿"就是锥巴。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692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