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之献酒给图腾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之献酒给图腾 图腾(Totem),源自北美印第安人语,原意为“他的亲族”,一般专指某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是原始宗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一些少数民族社会迄今仍保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遗迹。
在其图腾祭祖的仪式中,酒经常是必须供奉之物。
阿昌族常年在家中以竹杯盛酒供奉月亮,每逢满月之夜,要捧瓜果酒食望月膜拜;
云南彝族崇尚黑乌鸦,每年正月初一要象征性地将黑乌鸦接回家中,摆酒供奉,次日才送出门去。
昆明的彝族见蛇辄叩头而拜,并且回家后要用面粉制一条蛇,放在瓦片内,携肉将酒,把面蛇送到所遇之处,奠酒跪拜,供奉祈祷。
有些少数民族以虎为图腾,彝族便自称为虎。
流传于云南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记录了黑虎尸化天地间万物的具体情形,彝族有跳虎舞的习俗,“罗斯节”即虎神节,时间为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
届时,选精壮小伙二人戴上虎面具,装扮成公虎和母虎,赤脚,身披特制草衣、草裙,跳虎神舞,动作多摹拟先民采摘、狩猎活动,村民则蒙面呈牛、马及诸兽状,与虎共舞。
虎神所到之处,人们争相呈上事先备好的酒,虎神则透过面具用麦杆汲酒畅饮,颇有“美酒穿肠过,图腾心中留”的意味。
对图腾的崇尚和供奉,大都浸儒着一种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而跳虎神,则尽力表现人与图腾共饮同舞,且饮且舞,以酒渲染出一片欢快热烈的节日气氛。
同时,通过扮演虎神的人透过面具汲食美酒,人们相信自己的保护神也同时尝到贡献的美味,来年一定能保佑人们吉祥,满足了心理上的需求。
贡奉祖先以美酒 祖先崇拜是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祖先崇拜的祭祖仪式有两种:其一是家庭内部日常供奉及祭祀,其二是宗族(氏族)集体祭祀。
宗族祭祀是特定社区内一定的人群对共同祖先的集体崇拜,在场地的选择、时间的确定、祭仪的规程、祭品的使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大规模祭祀是彝族黑彝社会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宗教祭祀活动。
夏季栽稻谷,稻谷棵棵高;
酒曲拌食粮,发酵扑鼻香;
罐装三月余,酒醇把人醉;
盛装酒壶中,供在大地上。
金酒配银酒,舅舅连夜酿。
舅家的美旨,酒歌声不竭。
酒富做祭品,齐放祭场上;
互相敬酒饮,彻夜酒淋淋。
用酒祭尊公,报答父母思。
牺牲与祭酒,盛宴意满足。
据史诗描述,祭祖场所,“四周环松柏,天造地生成”,是经过慎重选择的,而且,由于用酒之多,以至于崇山峻岭中,酒歌四处响,“树林树梢间,酒肉香味飘”。
在“用酒祭尊父,报答父母恩”的祭祖活动中,酒,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意义。
首先,对酿酒原料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是成长良好的稻谷,配制也有特殊的规定,“金酒配银酒”的操作方式和酒的品类,今已难获其详,但可见当时祭祖制酒程序的严格;
其次,祭祖的酒,必须由舅舅这一特定身份的人酿制。
舅舅以母族代表的身份介人父系氏族祭祖,并显示了重要的决策参与地位,反映出当时的彝族社会已基本完成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父系为主的宗教组织形态已经确立,但母权制的某些优势仍然保留着;
再次,因用酒数量巨大,只能不分昼夜.连续酿造,就有了借以除困解乏的劳动歌谣“酒歌”。
“酒歌”虽然以除困解乏、赞美劳动成果为目的,但并不能随意编造,必须与祭祖的肃穆庄严相吻合,必须表达出“舅家的美旨”。
困于篇幅而略去的大量诗句,都与酒密切相关,以至于展卷之际,似乎还有一股浓郁的酒香,穿透悠久漫长的时间隧道,扑面而来。
可以说,一场盛大的祭祖活动一如酿酒,是经过几个月甚至更长一些时间的酝酿才开始的,是经久不息的酒歌托起了一个民族不朽的灵魂,是浓郁不散的酒香凝聚了一个民族强大的力量。
借祭祖怀念开天辟地的民族始祖或艰辛创业的氏族领袖,以团结今人再创辉煌,正是祭祖的本来目的,而酒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云南富民县罗免、赤就一带的彝族祭把祖先的仪式“晒祖公”颇为隆重。
赤就乡东核一带的彝族聚居村寨有共同的祖先,并以两寸大小的铜质或银质偶像的形式存放于被称为祖公洞的山间深洞。
祖公有品级尊卑之分,祭祖时妇女不得参加,这表明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已经形成。
晒祖公活动每三年一次,每村轮流主持,费用按户均摊。
具体时间在每年腊月间,由毕摩择定吉日,牺牲用羊,祭品由各家准备,酒必不可少。
奉献牺牲、祭奠美酒后,由公众选出两位品德优秀的长者腰系皮绳,下洞背出祖公,再按品级尊卑用特定的草穿成三位一排,置于阳光下,即所谓“晒祖公”。
晒毕,仍按严格的程序访祖公复位。
晒祖公的每个环节都充满着肃穆的气氛和神秘的色彩。
祭毕,毕摩将少许饭菜、一杯酒洒在山坡上,其意为请各路神鬼享用,不要打扰祖公。
最后,参加祭把的人在树荫中草坪上席地而坐,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整个仪式历时一整天。
彝族撒尼人“茶密枝”是一种具有明显祖先崇拜倾向的社区家把。
撒尼人聚居区每个村寨都有一片神秘不可冒犯的“密枝林”。
关于密枝神普、捕,邱北县撒尼人以为是一对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在林中狂舞七夭七夜后殉情的恋人,而路南县撒尼人则将普、桶当作自己的祖先而加以崇奉和祭祖。
祭扫的时间为每年鼠月鼠口,活动可持续3-7天。
流传于路南县蒲草、老挖、豆黑、土瓜黑等撒尼村寨的《普兹桶兹》就是专用于祭密枝的经文。
该经第一篇第一章称: 条普没有酒,献搞酒也无。
尼鲜底江处,请来酿酒人。
尝试酿酒时,酿酒姑娘啊, 利索如黑猴。
舀水酿酒时, 形若似蝶飞,金分吸鲜酒。
酿酒一满坛,米酒清汪汪。
又酿第二罐,红色高粱酒。
再酿第三罐,黄色小米酒。
最后一罐酿,养酒黑油油。
四种酒酿成,无须花钱沽。
祭普有酒,献桶已有酒。
祭祖祖先神普。
辅时,撒尼人却没有酒,在无钱可买且不会酿制的窘况下,撒尼人请来了会酿酒的记鲜底江(地名)人帮助酿造。
这说明了酒在祭祖仪式中无以取代的地位。
这段祭词还具有另一面更深层次的意义;
请来酿酒人的目的,绝非坐享其成,撒尼人耳闻目睹,并且很快行动起来“尝试”酿酒了,通过系列的工艺,酿出了清汪汪的米酒、红色的高粱酒、黄色的小米酒。
黑色的养酒。
在学习中,撒尼人创造性地在酒坛上插上金竹汲取酿出的酒,以便随时检测酒的质量。
祭词用“利索如黑猴”、“形若似蝶飞”设喻,描绘了撒尼姑娘轻盈美丽的身姿,展示了她们酿制美酒时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洋溢着劳动创造财富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祭文通过酿酒的历程,充分表现了撒尼人善于吸取别人长处、勤劳智慧、崇尚劳动的民族性格。
许多民族都有固定的祭祖时间。
拉枯族苦聪人祭“蔑达拉”神,实质上就是祭祖先神,一般在被祭记者的属相日行祭,并有专用的祭词。
值得注意的是,苦聪人献给祖先的礼品除酒、肉。
盐外,首先献上的是酒曲。
有资料表明,苦聪人掌握酿酒技术的时间较晚,而培育酒曲的时间更晚,直至民国时期,也是靠打猎所获与其他民族换取酿酒所必须的酒曲,而云南金平县新安案一带的苦聪人,到本世纪cd年代仍然是向邻近的哈尼族购买酒曲。
酒曲来之不易,或许是酒曲成为祭祖的首选礼品的原因。
与苦聪人祭祖相比,彝族黑彝家庭祭祖的仪式就要繁得得多,仅从祭祖的用酒习俗便可见一斑。
据长期为土司主持法事的彝族掌坛师陈作真回忆,民国时期,滇黔川三省交界地区的彝族土司一般定期于每年腊月二十九至正月初三祭祖。
“祭祖时,土司一家老小全到词堂,分男左女右,按辈份大小站在两排。
土司家大老爷到法桌前站起三柱香,在烛上点燃后,双手持香在灵筒、神位前磕三个头,然后将香烛插入香升,并亲斟一杯酒递给掌坛师,掌坛师接酒后,先用食指沾酒弹向天上、地下,然后再弹向众神位进行祭献,开念《献酒经》·二…·边说边往法桌下的醋坛(用一只农村常用的大陶土钵)里放上烧红的石头,倒酒,并用右手握着小冬青枝把酒蒸汽拂向神位前……”。
在长达数日的祭祖活动中,这套用酒的程序必须每天重复,而且丝毫不得马虎,祭酒仪式的繁琐可见一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汉文化在吸收兄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着兄弟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月祭坟、七月接祖送祖等,即明显体现了民族文化交融的痕迹。
民国以来,滇黔川交界地区彝族有在农历三月择一吉日祭坟的习俗。
祭坟时,在祖先坟莹的东、西、南、北四个角各掘一个长和宽各2寸、深4-5寸的小孔,主祭人手持冬青枝条,往小孔里莫酒,祭祖各方神灵,并向祖先敬酒,念《献酒经)、(祭坟经》,以祈求风调雨顺。
人畜平安。
最后,仍往各个小孔里莫酒,请各方神灵和祖先归位。
祭祖的时间安排,已表明这一习俗受中原汉族三月清明节的影响,但一整套以酒祭祖请祖、献祖送祖的祭坟仪式,仍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
时至20世纪叨年代末,如此繁琐的祭坟形式已不多见,但“携酒具食、宴游于野”的清明祭祖习俗却在彝族社会中普遍存在,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已明显地趋同于汉族清明节了。
祖先灵魂的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许多少数民族祖先崇拜观念的一般特征。
除定期祭祖外,在家庭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凡生养死葬、婚嫁节庆、农业生产祭祖等都贯穿着对祖先的供奉与祭献,这种祖先祭扫的随机性是各民族祖先崇拜的重要特点。
许多民族家庭都设有专事祭祖的神台、灵台或灵牌,这是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一般都秘不示人。
云南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家家有举行家把的神柜,平时置酒常供,每年的除夕之夜还要举行肃穆隆重的祭祖。
其时,神柜前燃香灯一盏,插青松枝一根,用小竹箩装五谷、菜肴、自家酿制的酥理玛和茶各一杯,献活祖先神前,合家磕头祈祷。
彝族、哈尼族。
拉枯族等民族的祖灵都用竹编的小霞箩盛装,区别是小医萝的竹子类别和厦箩放置的位置不同。
彝族祖灵置于正房供桌左上方一个特制的墙洞里,哈尼族的祖灵放置在’家庭主妇床头的上端,苦聪人的”蔑搭拉神”则常置于家庭男性长者的床头上方。
祖灵牌前,酒杯常盈,酒香常飘。
·节庆之外,家庭每有重要举措,必先敬酒祭祖而后行。
实质上,祖先已成为家庭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重要成员之一。
酒之所以是成为各民族祖先崇拜中必不可少的祭品,祭祖活动之所以有严格的用酒仪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从心理上确立祖先神圣不可冒犯的地位;
同时,祭祖的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酒作为兴奋剂的特性,创造一种热烈激昂的情绪氛围,咏唱追根溯源。
称颂祖德、缅怀祖先业绩的酒歌,适时引导家庭成员和民族成员的思想感情流向,使之紧紧围绕着共同崇拜的祖先,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家庭凝聚力。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725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