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馆史——唐代茶馆的起始
悠悠茶馆史——唐代茶馆的起始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随着茶叶及饮茶习俗的兴盛而出现的,是一种以饮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
我国茶馆业发展历史久远,它是随着城币经济、币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明确的记载。
汉时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卖茶”及“烹茶尽具”之说,但此是干茶铺,非是卖茶水的坊肆。
一般认为,茶馆的雏形出现在晋元帝时,唐代开始萌芽,宋代便形成一定规模,明清之际终成时尚。
我国茶叶被人饮用的历史很长,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
”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茶叶的饮用,最早是由药用慢慢演化和发展起来的。
饮茶到底始于何时?
众说纷纭,康宣宗年间撰刊的《膳夫经手录》中,就提出了“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的不同看法。
在宋元、明清几代,有人坯提出了饮茶起源“三国”、“东汉”和“秦汉”、“先秦”等多种说法。
不管茶饮始于何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魏晋以前,中国茶叶的传播主要还只显于荆楚或长江中游,茶叶主要仅限于贵族或富豪之家享用,茶叶产量低,价钱很贵。
三国和两晋时,江南和浙江沿海的东部地区,茶叶的饮用和生产逐渐传播开了。
据《三国志·吴志》记载:“(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
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
…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的,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而以当酒。
”孙皓是三国时吴国的末帝,韦曜为吴国待中,领国史。
从上引史料可知,三国后期至少在江东吴国的统治阶级中间,已开始流行饮茶。
到东晋时,茶叶已成为建康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
如《世说新语》载,任育长随晋南渡以后,很不得志。
一次, 他到建康,当时一些名士迎之石头(今南京城郊),“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于是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
”可见当时南方饮茶已较普遍,北万尚少,但并不是没有,否则从中原来的任育长不会问“为茶为茗”。
南北朝时,茶叶及饮茶习俗已有较大发展。
三国两晋时,我们从文献中所见的重要茶叶产地,几乎都在巴蜀和荆楚二秒,但至南朝时,如《桐君录》所载: “西阳(治位今湖北黄冈县东)、武昌、晋陵(会江苏常州)皆出好茗。
” 魏晋以来,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
于是饮宴之风盛行。
最初之清谈家多为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
后来,由于整天与酒肉打交道,一来经济条件有限,二来也觉得不雅,特别是酒醉之后会举止失措,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以茶助清谈之兴。
其次,南北朝时,是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的时期,尤其是南朝,自西晋末年社会动乱,许多大族迁移到南方,江南生活优裕,重视文化,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大大发展,尤真是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玄学家崇尚清淡高雅,而茶正有这种特性,故饮茶得到玄学家们的推崇。
再次,魏晋时期,各种宗教大兴,他们多推崇饮茶。
如在道家看来,饮茶是帮助炼内丹。
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
在佛家看来,饮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甚至认为茶可以通“鬼神”。
茶的文化、社会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它的自然饮用功能。
饮茶的普遍性,使饮茶日益变成营生和服务的手段,使之和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最早使饮茶为营业性和服务性行业的是菜摊,齐非茶馆。
这种系摊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据南北朝的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记载:东晋元帝时(公元317-322年)有一老妇人每天早上提一器皿茶(茗)," 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这种菜摊,是饮茶商业化的雏形。
有人认为,晋代人张载于三世纪刊年代写的《登成都楼》诗句:“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就包含有饮茶卖茶的含义,但也可理解为是茶的饮用在民间已普及的意思。
南北朝的,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菜竂”,它既和喝茶,又和供来往旅客住宿,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馆和旅馆的初级形式。
唐代,条财的种植已十分普遍,朝野上下,寺观僧道,饮茶成风,盛极一时。
《新唐书·陆羽传》说:“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方面:安史之乱以后之中晚唐,社会的动荡使文人士大夫心理失衡,为了达到心态的平衡和解脱,禅宗于是大兴。
饮茶之风的兴起,恰恰是在这个时期。
崇尚幽静,追求自然、淡泊和精行俭德,正是茶的特性,因此,禅宗借助饮茶推行它的思想,士大夫则通过饮茶接近禅境。
以饮茶为契机的聚合成为唐代文苑的风雅之事。
中唐以来,文士之间茶文化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茶会、茶宴。
大历年间(公元766-780年),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与吴中诗及经常雅集,往往采用茶会、茶宴的形式“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
之后,文人的茶会、茶宴活动更为普及,“竹下忘言对紫金,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与赵莒茶宴》)还出现了宫办的大型茶宴,到了晚唐时期,在宫廷开始兴对清明茶宴。
唐代城市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导致商业交往十分发达,从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商人在外经商、交往,一是要住宿,二是要谈生意,三是有解渴、吃饭的需要。
为适应这种需要,开店铺煎茶卖茶,自是必然。
同时,城币经济的繁荣,带来一个很大的市民阶层。
他们既不是经常调换岗位的文人官吏勇士卒兵丁,也不是完全老死乡里的农民,而是活跃在名城镇的商人、工匠、挑夫、贩夫,以及为城镇上层服务的各色人员。
这些人,较之乡民见识广,而比上层社会则要重人情、友谊。
生活在城市中,比邻而居,街币相见,却又不似乡间以血缘、族亲为纽带。
但活跃的币民阶层却又需要彼此沟通。
茶文化一出现,沟通人际夫系便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于是,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了。
比较早且比较明确的关于茶肆记载的是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约作于八世纪末)。
该书《饮茶》一节提到,自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泰山灵岩寺僧学禅不能夜寐而饮茶以来,寺僧“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自邹、齐。
沧、棣,渐至京邑减币,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没钱取饮”。
另外,《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仓皇出走,“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
《太平广记》卷341《韦浦》条记韦浦“俄而憩于茶肆”,都证明唐代已有茶肆。
不但城币有茶肆,乡村也有茶店。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六日九日,日本僧人圆仁在郑州“见辛长史走马赶来,三对行官遇道走来,遂于王店里任吃茶”。
这个“土店”,很可能就是老百姓在交通要道旁开设的比较简陋但可供饭食、茶水的小店。
唐代长安外郭城有茶肆,城外有茶坊。
扬州海陵如皋镇有茶店。
此外,民间还有茶亭、茶棚、茶房、茶轩和茶社等设施,供自己和众人饮用。
唐代茶馆中,卖茶者烧制的陆羽像放在煎茶的炉灶上和条具间,奉陆羽为茶神。
《新唐书,陆羽传》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大唐传载》也说:“会鬻茶之家,陶其像置锡器之间,云:宜茶足利,……会为鸿渐(即陆羽)形者,因目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釜汤沃之。
”直到近现代,一些茶铺的炉灶上仍供陆羽神像。
唐代茶馆虽不能说很普及、很完善,当是与旅店、饭店相结台,未完全独立,但也初具规模,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本书正在连载中,更多章节请访问91文学网 欢迎访问原创书库 欢迎访问原创短篇 点击投稿 未经作者或91文学网许可,请勿转载,本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91文学网立场无关。
如因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91文学网均不负任何责任。
全文尾部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xssc/1/7290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