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政
古代的酒政 酒政,是国家对酒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而制定实施的制度政策的总和。
一 酒的特殊性 在众多的生活用品中,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用品。
这是因为: 1 中国酿酒的原料主要是粮食,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
由于酿酒一般获利甚丰,在历史上常常发生酿酒大户大量采购粮食用于酿酒,与民争食,当酿酒原料与口粮发生冲突时,国家必须实施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2 酿酒及用酒是......更多
悠悠茶馆史——唐代茶馆的起始
悠悠茶馆史——唐代茶馆的起始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随着茶叶及饮茶习俗的兴盛而出现的,是一种以饮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
我国茶馆业发展历史久远,它是随着城币经济、币民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明确的记载。
汉时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卖茶”及“烹茶尽具”之说,但此是干茶铺,非是卖茶水的坊肆。
一般认为......更多
酒令趣话
酒令趣话 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酒令起源儒家“礼”,为喝酒时助兴娱乐的方式。
大约从唐代开始酒令开始在社会上盛行,此后经由宋、元、明、清几代得以发展。
酒令的形式多样,随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都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发挥。
。
游戏令 1、 传花 用花一朵.或可用其他小物件如手帕等代替。
令官蒙上眼、将花传给旁座一人,依次顺递,迅......更多
咖啡起源
第二十二章 咖啡起源 “咖啡”(Coffee)(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
咖啡树是属山椒科的常绿灌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古代中国有神农氏尝百草,并一一加以记录整理,使后人对许多植物能有系统的认识。
西方世界没有神农氏这样的人,更没有留下什么有文字的记录......更多
龙舌兰酒简介
第十一章 龙舌兰酒简介 龙舌兰酒〈Tequila〉:又称“特基拉酒”,是墨西哥的特产,被称为墨西哥的灵魂。
特基拉是墨西哥的一个小镇,此酒以产地得名。
特基拉酒有时也被称为“龙舌兰”烈酒,是因为此酒的原料很特别,以龙舌兰(agave)为原料。
龙舌兰是一种仙人掌科的植物,通常要生长12年,成熟后割下送至酒厂,再被割成两半后泡洗24小时。
然后榨出汁来,汁水加糖送入发酵柜中发酵两天至两天半,然后......更多
舞蹈之探戈资料集
第六十三章 舞蹈之探戈资料集 探戈(tango)是一种双人舞蹈,起源于阿根廷,伴奏音乐为2/4拍,但是顿挫感非常强烈的断奏式演奏,因此在实际演奏时,将每个四分音符化为两个八分音符,使每一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
目前探戈是国际标准舞大赛的正式项目之一。
跳探戈舞时,男女双方的组合姿势和其他摩登舞略有区别,叫做“探戈定位”,双方靠得较紧,男士搂抱的右臂和女士的左臂都要更向里一些,身体要相互接触,......更多
古代史上最有味的十个名字
第二十七章 古代史上最有味的十个名字 1、刘过,字改之。
《左传》宣公二年有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刘过以此为名,遂字改之。
过素善陆游、辛弃疾、陈亮,有《龙洲集》、《龙洲词》,乃南宋一大豪放词人,又善饮酒,佳话存焉。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
以过为名,可谓能谦冲自守矣;
改之为字,可谓能磨砺日新矣。
金庸取其意旨,作一杨过,亦字改之,得以流布天下;
其名主人反寂寂无闻于当世,颇......更多
隋唐五代文化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隋唐五代文化 (更新时间:2004-2-9 18:17:00 本章字数: 9468)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各种文化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的世界文化领域,也处于领先的地位。
隋唐文化所以这样发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治的长期稳定,二是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三是大......更多
新道教
融荟智慧锦囊,打造文学航母--91文学网 91文学网制作,更多图书请访问 正文 新道教 (更新时间:2004-1-28 16:23:00 本章字数: 977) 太一道、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道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太一道的创始人为萧抱珍,河南汲县人。
《元史·释老传》称:"太一教者,始金元眷中(1138-1140)道士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名之曰太一教,盖......更多
第七十六章 历史上惊才绝艳的美女十三
第七十六章 历史上惊才绝艳的美女十三 唐开元天宝间的安史之乱及被平定是中国历史是的一个大事件,后人多有评论。
唐代诗人元结作有著名的《大唐中兴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壁,被称为双绝。
与李清照同时的张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名已盛,也算个大人物,曾就这道碑写了一首诗,感叹:“天遣二子传将来,高山十丈摩苍崖。
谁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见昏眸开。
”这诗转闺阁,入绣户,传到李清照的耳朵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