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巨伯探病友 / 荀巨伯探友

作者: 刘义庆 朝代: 南北朝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荀(xún)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jùn),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语:对…说。子:尊称,相当于“您”。去:离开。败义:毁坏道义。岂:难道。既:已经。一:整个。止:停留。委:丢下;舍弃。遂:于是。班军:调回军队,班:撤回。还:回去。并: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荀(xún)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jùn),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地方!”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语:对…说。子:尊称,相当于“您”。去:离开。败义:毁坏道义。岂:难道。既:已经。一:整个。止:停留。委:丢下;舍弃。遂:于是。班军:调回军队,班:撤回。还:回去。并: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中杂诗

作者: 吴均 朝代: 南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向上飞,云从窗里出。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张永健,王芝主编 .中外名诗三百首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10 :14-15 . 2、 王运熙著 .历代诗歌浅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09月第1版 :55 .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指山里面的雾气。竹中:竹林丛中。窥(kuī):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檐:房檐。 参考资料: 1、 张永健,王芝主编 .中外名诗三百首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10 :14-15 . 2、 王运熙著 .历代诗歌浅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09月第1版 :55 .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指山里面的雾气。竹中:竹林丛中。窥(kuī):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檐:房檐。 参考资料: 1、 张永健,王芝主编 .中外名诗三百首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10 :14-15 . 2、 王运熙著 .历代诗歌浅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09月第1版 :55 .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杨明著 .汉唐文学研赏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1 :299-300 .

游南亭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暮春黄昏雨过天晴,云彩聚拢斜阳西沉。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茂密山林空气清新,山峰隐没半轮红日。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霖雨不息厌倦不止,身在旅馆眺望郊外。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水边兰草渐披小路,娇艳莲花初绽春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尚未满足大好春光,已经看到夏的临近。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节序更迭令我忧叹,点点白发两鬓边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笙歌饮食情有所止,身衰老病倏忽而至。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将等待秋水降临,息我形影旧居山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我的心志谁能理解?

唯有良友知我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第1版,第57页 2、 赵雪倩编,中国历代园林图文精选 第1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52页

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迟。

未厌青春好,已睹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乐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堰旧崖。

我志谁与亮?

赏心惟良知。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诗歌结构,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

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

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诗人企图摆脱烦闷的企望。

清景使诗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

  为清景引动,诗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

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白白的朵营。

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悦目赏心,但对诗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春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

药饵,“药”当作“乐”,反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

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

  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

只有乘即将而来的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

那末这赏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

“秋水”用《庄子·秋水》事,《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

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得从此诗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

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

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思,即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

又使他诗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

而情思一以贯之。

如此诗起首之“时竞”(春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情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境地。

王夫之《薹斋诗话》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

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此评正道出了谢诗以幽愤的情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诗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诗的意象也与陶诗异趣。

陶诗语言天成,所构成的诗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诗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

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

试以与此诗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杂诗》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诗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

谢诗则不然:“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夕澄霁;

云归,月西驰。

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

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

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

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诗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

“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皋兰披径兮斯路渐”;

“芙蓉始发,杂芰荷兮”;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析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

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诗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

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40-642页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解作竟何感?

升长皆丰容。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四城有顿踬。

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

沉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

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

飘忽风电起。

良缘迨未谢。

时逝不可俟。

敬拟灵鹫山。

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

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

讲宇析妙理。

命学士讲书诗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卧病同淮阳。

宰邑旷武城。

弦歌愧言子。

清净谢伏生。

古人不可攀。

何以报恩荣。

时往岁易周。

聿来政无成。

曾是展予心。

招学讲羣经。

铄金既云刃。

凝土亦能铏。

望尔志尚隆。

远嗣竹箭声。

敢谓荀氏训。

且布兰陵情。

待罪岂久期。

礼乐俟贤明。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平原侯植

作者: 谢灵运 朝代: 南北朝

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然颇有忧生之嗟。

朝游登凤阁,日暮集华沼。

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徙倚穷骋望,目极尽所讨。

西顾太行山,北眺邯郸道。

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褭褭。

副君命饮宴,欢娱写怀抱。

良游匪昼夜,岂云晚与早。

众宾悉精妙,清辞洒兰藻。

哀音下回鹄,余哇彻清昊。

中山不知醉,饮德方觉饱。

愿以黄发期,养生念将老。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作者: 谢朓 朝代: 南北朝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曙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借曙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289-290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未央:未尽。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关山:指京城近郊的山。 秋河曙(shǔ)耿(gěng)耿,寒渚夜苍苍。秋河:秋夜的银河。耿耿:明亮。 引领见京室,宫雉(zhì)正相望。引领:伸颈。宫雉:宫墙。 金波丽鳷(zhī)鹊,玉绳低建章。金波:月光。丽:附着,照耀。鳷鹊:汉观名,借指金陵宫殿。玉绳:星名。建章:汉宫名,亦是借指金陵宫殿。 驱车鼎(dǐng)门外,思见昭丘阳。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西),名南门为定鼎门。这里借指金陵南门。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县东。阳:太阳。 驰晖(huī)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驰晖:指太阳。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梁:桥梁。 常恐鹰隼(sǔn)击,时菊委严霜。鹰隼:两种猛禽。这里比喻谗佞邪恶势力。委:枯萎,凋零。 寄言罻(wèi) 罗者,寥廓已高翔。罻罗者:张设罗网的人。指恶语中伤者。寥廓:指广阔的天空。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289-290

和何议曹郊游诗 二

作者: 谢朓 朝代: 南北朝

江皋倦游客。

薄暮怀归者。

扬舲浮大川。

惆怅至日下。

靃靡青莎被。

潺湲石溜泻。

寄语持笙簧。

舒忧愿自假。

归途岂难涉。

翻同江上夏。

落日怅望·昧旦多纷喧

作者: 谢朓 朝代: 南北朝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1112131415 共16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