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望春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

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

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

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

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

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

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

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

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

“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

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24-1125

感兴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

还似求名客,无媒不及时。

相和歌辞。明月照高楼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朗月何高高,楼中帘影寒。

一妇独含叹,四坐谁成欢。

时节屡已移,游旅杳不还。

沧溟倘未涸,妾泪终不干。

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

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

愿为边塞尘,因风委君颜。

君颜良洗多,荡妾浊水间。

送宜春裴明府之任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南行春已满,路半水茫然。

楚望花当渡,湘阴橘满川。

山横湖色上,帆出鸟行前。

此任无辞远,亲人贵用还。

过南邻花园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莫怪频过有酒家,多情长是惜年华。

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

咏双白鹭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

立当青草人先见,行榜白莲鱼未知。

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

林塘得尔须增价,况与诗家物色宜。

题君山 / 洞庭诗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5-27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烟波:洞庭湖的沏面。

烟,一作“风”。

影:指君山投到湖面的倒影。

碧色:淡颜色。

翠色:深颜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疑:一作“应”。

水仙:水中女神,即湘君姐妹。

一螺青黛:一说是古代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墨,作绘画用,女子也用来画眉;

一说是指女人发髻,这里用发髻。

镜:用洞庭湖的湖面比作镜子。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5-27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

烟波:洞庭湖的沏面。

烟,一作“风”。

影:指君山投到湖面的倒影。

碧色:淡颜色。

翠色:深颜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疑:一作“应”。

水仙:水中女神,即湘君姐妹。

一螺青黛:一说是古代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墨,作绘画用,女子也用来画眉;

一说是指女人发髻,这里用发髻。

镜:用洞庭湖的湖面比作镜子。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5-27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以逼真地描绘君山倒影入手,笔势凝致,重彩描绘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倒影。

继之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的倒妙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泼,善于想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在不借助浓词艳句而竭力形象雕饰的原则下,把事物摹写得维妙维肖,准确表现辜物的形态,蕴藉深刻,达到形神俱备的艺术境界。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

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

而雍陶的这首绝句,却别出心裁,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的精细图景,并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构成新巧而又清丽的篇章。

  诗中写君山,没有用色彩浓丽的词藻作刻画、形容,而只是信手走笔,以极其朴素简练的笔墨操物构景,勾勒出开阔的画面。

开首用“烟波”一词别开生面地写君山的倒影以起笔,作者虽写君山之貌,但先避开,没直写,而用平静如镜的湖水来衬托君山气势的凝重。

用“影沉沉”来突写君山磅礴之状。

“碧”是湖色之浅淡,岌翠”指山色之浓重。

此笔抑碧水而扬青山,以湖作背景,突现君山。

作者首先描绘的不是偌大的洞庭湖,也不是苍翠的君山,而是用山的照影来写山的气势。

这幅深浅各异的山水画,画面上水天相连,有一山的倒影正好列于画屏当中。

上面的湖色与影中的山色,山色重于湖色,深翠与浅碧两两对照,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

这幅写意山水画,勾勒出事物的形态时用的是粗略的笔俗,所着的色彩既淡雅也很单一,自然突出了君山可爱的生趣。

  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

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

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

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

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

”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

”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

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

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

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

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展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5-27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

经杜甫旧宅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 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和孙明府怀旧山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

秋来见月多归思,起开笼放白鹇。

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参考资料: 1、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第322页 2、 徐天闵.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古今诗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第484页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五柳先生陶渊明本来就是山村田园的隐士,偶然在世俗生活中做客,为官场所羁绊。

五柳先生:晋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遂自号五柳先生。

秋来见月多归思,起开笼放白鹇。

秋天来临的时候看见月亮就会更加思乡,倒不如成全了白鹇,打开鸟笼让它回到家乡。

白鹇:鸟名,似山鸡而白色,产于我国南方。

参考资料: 1、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第322页 2、 徐天闵.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古今诗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第484页

12345 共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