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ong
症状: [诊断] 体温降至35度以下为低体温,初期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小于33度有嗜睡、记忆力丧失、心跳呼吸减慢、脉细弱、感觉反应迟钝;体温小于26度则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血糖降低、高血钾、尿少、胃粘膜糜烂出血。
治疗: [治疗] 主要为复温和对症处理。可用毛毯或棉被包裹、热风、温水袋、40-41度的温水浴等使体温缓慢恢复。对症处理主要是心肺复苏,忌用肾上腺素,纠正缺氧、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预防血栓形成、继发感染、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复温后有红、肿、痛者可理疗。
相关信息:
冻僵又称意外低温,是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而发生的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伤为主的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病因] 冻僵多发生在寒冷环境中逗留时间过长而又无保温御寒措施,或埋于积雪或浸没于冰水中等情况。
拼音:ji
症状: [诊断] 一、分型 急性高原病又分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病三型。 二、症状 (一)急性高原反应 进入海拔3千米以上时,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及失眠、多梦等。呼吸深、频率增加、心动过速。部分患者有紫绀、血压升高。 (二)高原肺水肿 平原或低地人在迅速进入高原后1-3日发病,也有晚于7-14日发病者。表现与一般肺水肿相同。有急性高原反应者如出现不断加重的干咳、头痛、呼吸困难或紫绀,系本病的早期表现。少数暴发型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神志恍惚,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满布粗大湿罗音杂以哮鸣音。 (三)高原脑病 大多先有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继而出现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如剧烈头痛、精神异常、神志恍惚、顽固恶心、呕吐,重者昏迷。脑脊液检查仅有压力增高。
治疗: [治疗] 一、急性高原反应 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每日至少320克。适当吸氧。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乙酸唑胺每次0.25克,每日2次,共用2-3日;速尿每次80毫克,每日2次,共用2日。镇静剂可选用眠尔通、利眠宁、安定、强的松每次5-10毫克,每日2次,连服3日。头痛者给予复方阿斯匹林、非那西汀、苯巴比妥、苯甲酸咖啡因,呕吐者用东茛菪碱、苯海拉明、异丙嗪。 二、高原肺水肿 应就地给氧和综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转往低海拔区进行治疗。综合治疗同一般肺水肿。 三、高原脑病 高浓度充分吸氧。积极治疗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酌情给予中枢神经兴奋剂。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相关信息: [预后] 症状消退后可再发;高原肺水肿及时治疗者预后良好;高原脑水肿愈后少数可有头痛,记忆力减退;高原性心脏病如伴有肺细小动脉硬化既使转到平原也难以恢复。 [预防] 进入高原者应了解和适应高原环境特点,登山时按计划进行阶段性适应性锻炼,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应重建适应能力;有明显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进入高原;也事先可服用乙酸唑胺和呋塞米预防。
高原病是人体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引起的疾病,发生于海拔3千米以上地区。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病因] 高原气压低,氧分压相应降低导致人体缺氧,加上寒冷和辐射等因素引起体内一系列不适应改变。
拼音:di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触电史与现场情况。 二、症状 轻度触电者出现头晕、心悸,皮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惊慌呆滞和四肢软弱,全身乏力等,可有肌肉疼痛,短暂抽搐。较重者出现持续抽搐与休克。由低电流引起室颤时表现皮肤苍白,听不到心音,触不到脉搏,呼吸逐渐停止,进入"假死状态"。高压电流引起昏迷、呼吸停止,心搏仍存在,血压下降,若不立即行人工呼吸可于10分钟左右死亡。若电压高、电流强、心脏与呼吸中枢同时受累多立即死亡。可引起骨折。局部组织有电烧伤,常有两个以上的创面。触及部位表面表现轻微,或白色或黄色烧焦皮肤斑点,中心低陷,无肿痛,无炎症反应;而组织烧伤可深入肌肉、神经或血管,甚至深至骨骼,受伤当时不明显,在一周或数周后逐渐出现坏死感染、出血等。
治疗: [治疗] 一、轻型患者 卧床休息数天后即能恢复。必要时对症或给予支持治疗。 二、昏迷、心跳停止者 应立即抢救,分秒必争,要诊断治疗同时进行。 (一)现场急救 立即切断电源,用木棒或皮带等非导电物将患者脱离电器或电线,然后进行针对性抢救。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分钟20次左右。心脏骤停者行心外心脏按压,每分钟70-80次。单人抢救时二者比例为15:2,即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双人抢救二者比例为4:1,要不停顿地坚持抢救。可同时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穴。可拉明0.25克,肌注,山梗菜碱3毫克,肌注;或苯甲酸钠咖啡因0.5克,肌注,以兴奋呼吸中枢。 (二)心室颤动的治疗 参见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有关章节。 (三)继续心肺复苏 转入医院后立即吸氧、气管插管辅助人工呼吸或开胸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有时需持续6-8小时以上,直至患者呼吸心跳恢复为止。 (四)脑复苏治疗 呼吸、心跳恢复,血压恢复正常仍有昏迷者行脑复苏治疗。 (五)筋膜松解术和截肢 以减轻灼伤部位周围压力,改善肢体远端血液循环。 (六)对症治疗 有头痛等中枢神经症状者可用20%甘露醇250毫升与50%葡萄糖100毫升静滴,每6-8小时交替或酌情应用。血压下降者输液,必要时酌用血管活性药。积极纠正水、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支持治疗,及时治疗外伤、骨折等并发症。
相关信息:
电击是指触电、电击伤或电损伤,系电流通过人体后所引起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因] 通常包括触电、雷雨闪电的电击。
拼音:pi
症状:肌肉或关节痛伴头痛、疲劳、不适和发热。数月之前,可能曾在皮肤出现一圆形或卵圆形红色皮疹,直径达8厘米或以上,中心发白,是壁虱叮咬所致但可能没有被注意到。
治疗:◆蜱媒螺旋体 关节炎。该病的晚期阶段。 ◆蜱媒螺旋体 关节炎。该病的晚期阶段。 ◆蜱媒螺旋体关节炎以背痛和关节痛为其特征,在鹿壁虱叮咬后可能存在数月甚或数年。鹿壁虱叮咬是该病的病因。
相关信息:
拼音:ban
症状:使寒战的中高度发热。突发的严重头痛。粉红色斑疹3厘米。内腕;躁部开始,扩展至躯干;在发热4天左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腹痛。对光高度敏感。
治疗: 诊断与检查 若没有虱子叮咬,诊断斑疹伤寒是困难的,多达一半的病人想不起被虱子咬过。皮疹有助于辨别该病,但皮疹不是立即出现的,最终检测抗体的血试验能确立诊断,但对早期诊断没有帮助,因为在10-14天内很少能测到抗体。 在最早期时,皮疹可错误地被当作麻疹,但不像麻疹,因为皮疹在面部罕见。 治 疗 该病的早期识别是关键,诊断愈晚感染愈难控制。 常规治疗 可口服四环素或强力霉素治疗。由于四环素可使牙齿着色,对孕妇和8岁前儿童可口服氯霉素,但可造成贫血、骨髓抑制。在36-48小时内症状通常开始减轻。
相关信息: 预防 避免或及早除去虱子是预防斑疹伤寒的最佳方法。如果露营、收割庄稼、种花,在生长有虱子的野地或树林中散步都要当心,大多数虱子生活在接近地面的地方,所以要穿鞋、将裤脚塞进袜子里,在衣服上喷驱虫剂,频繁地扫除有助于抑制虱子的繁殖生长,每天上床时彻底检查腕、踝和头发数遍。虽然白色、热及汗味可吸引虱子,但他们在浅色衣服上可很好地显现出来,用一个围脖拴住狗或猫。
尽管斑疹伤寒在西部被命名,但这种虱生性疾病却发生于东南和南中部大多数州,斑疹伤寒的多数病人症状较轻,在两周内消失,20岁以上未治疗的病人中,该病具有致命性。
老年人易感,在症状出现1-2天内诊断的病人,抗生素治疗有效。
斑疹伤寒由细菌引起,该菌由东部的棕色狗蚤或虱传播,也由西部的Rocky Monnfain虱和西南部的LoneSfar虱传播,仅仅成虱将该病传给人,大多数虱群中,1%-5......更多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发病 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开始症状轻微,如吸烟、接触有害气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变冷感冒后,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或由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演变发展为慢支。到夏天气候转暖时多可自然缓解。 . 二、症状 咳嗽的严重程度视病情而定,一般晨间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起床后或体位变动时引起排痰,常以清晨较多,一般为白色粘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若有严重而反复的咯血,提示严重的肺部疾病,如肿瘤。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则变为粘液脓性,咳嗽和痰量亦随之增加。喘息型慢支可引起喘息。早期无气急现象,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气急。先有劳动或活动后气喘,严重时动则喘甚,生活难以自理。早期很少有异常,肺部可有干性罗音;急性发作期有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x线检查、呼吸功能检查、痰液涂片或培养可助诊断。 四、分型 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型。单纯型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者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伴有哮鸣音,喘鸣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治疗: [治疗] 一、急性发作期 (一)控制感染 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敏选用抗生素。轻者口服,较重病人肌注或静滴。常用青霉素钠每次80万U,肌注,每日2次;或800万u,静滴,每月1次。也可用红霉素每次0.5克,每日4次;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严重感染可选用新菌灵,每次0.25克,每日2次;氨苄青霉素6-8克,静滴;也可用头孢菌素类等。 (二)祛痰、镇咳 . 常用必嗽平每次16克,每日3次。氯化铵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或雾化吸人。也可用溴已新、维静宁等。中成药止咳也有一定效果。对老年体弱无力咳痰者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应避免使用强的镇咳剂如可待因等。 (三)解痉、平喘 常选用氨茶碱,每次o.1到0.2克,每日3次。或用沙丁胺醇等吸人剂。若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可使用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 (四)气雾疗法 气雾湿化吸人或加复方安息香酊。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超声雾化吸人有一定帮助,也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
相关信息: 二、缓解期 宜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复发。气功亦有一定效果。耐寒锻炼能预防感冒。 [预后] 慢支如无并发症,预后良好。如病因持续存在,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易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而危及生命。 [预防] 自觉戒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避免和减少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等诱发因素。 五、分期 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一)急性发作期 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慢性迁延期 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 (三)临床缓解期 为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者。 六、并发症 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
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称为慢性支气管炎。
是一种老年人尤其常见的呼吸道疾病,1992年国内普查,其患病率为3.2%,在5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15%。
[病因] 一、内因 (一)呼吸道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降低 正常人呼吸道有着完善的防御功能,下呼吸道始终处于无菌状态。
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和免疫功能减弱,为发病提供内在的条件。
尤其老年人呼吸道免疫......更多
拼音:man
症状: [诊断] 一、病史 具有引起肺气肿原发疾病的病史和相应表现,尤其以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 二、症状 胸闷、气急是肺气肿的突出症状。轻症患者疾步或上楼梯时出现气短,病情稍重者平地常速走路即感气急,严重者日常活动如洗脸、穿衣、吃饭、排便也感到呼吸困难。若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则常出现肺、心功能衰竭的表现。典型的体征有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呈过清音、呼吸音减低等。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X线、肺功能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治疗] 一、防治感染 由于原发病存在和气道防御功能下降,故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此时可适当应用抗菌药和对症治疗。 二、改善呼吸功能 缩唇呼吸,即用口呼气,口唇收拢呈吹口哨样缓慢呼出。腹式呼吸,即吸气鼓腹、呼气收腹。一般每次10-15分钟,每日数次。 三、医疗体育 如晨间散步、定量步行、登梯练习、气功、呼吸操和打太极拳等。 四、家庭氧疗 对缺氧明显者,每日12-15小时吸氧,可减轻症状,改善体质,预防或延缓肺心病的发生。
相关信息: [预后] 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尽管有些病人开始第一秒用力肺活量(PEV,)值非常低,仍可存活12-15年。然而,一般FEV,在1.2升以上者,生存年限为10年;FEV,在1升时,生存年限为5年;FEV:低于700毫升者生存期为2年。 [预防] 方法同慢性支气管炎。四、分型 将肺气肿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气肿型又称红喘型,肺气肿体征及喘息明显,而低氧和发钳常不显著,病程长而发生肺心病较晚。 支气管炎型又称紫肿型,肺气肿征象和喘息常较轻,而慢支表现咳嗽、咳痰及缺氧、发绀较显著,易早期发生肺心病和肺、心功能衰竭。 混合型为上述两型合并存在者。 五、并发症 易并发自发性气胸、急性肺部感染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而使病情加剧。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简称肺气肿,由多种肺脏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支气管狭窄、气管壁结构破坏及肺容积增大的疾病。
[病因] 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各种因素如感染、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长期吸人、过敏等,均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拼音:zhi
症状: 症状 哮喘的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胸部憋闷,常为哮鸣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发或经治疗后缓解。哮喘发作时,表现为胸廓饱满、叩过清音和肺内广泛哮鸣音等。 (一)外源性哮喘 常在童年、青少年时发病,多有家族过敏史。前驱期,发作前多有鼻咽发痒、流涕、流泪、喷嚏和干咳等前驱症状。发作期,以喘鸣性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伴胸闷和平卧困难。缓解期,喘息好转,咳出多量粘液痰后哮喘缓解。 (二)内源性哮喘 在成年发病,为非致敏原引起,以呼吸道感染诱发最常见。先有咳嗽、咳痰,而后逐渐出现哮喘症状。 (三)混合性哮喘 外源性哮喘过程中可兼有感染因素参与,常使喘息旷日持久而长期发作,称为混合性哮喘。 (四)其他类型哮喘 职业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神经精神性哮喘、药物性哮喘和胃、食道反流性哮喘等均有相应病史。 (五)哮喘持续状态 严重哮喘发作、常规治疗不能缓解,持续24小时以上者,称哮喘持续状态。多表现张口耸肩呼吸、发绀多汗、被迫端坐,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三、辅助检查 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嗜酸粒细胞检查、致敏原皮肤试验有助于确诊。 四、并发症 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原性心脏病。
治疗: [治疗] 一、控制发作 (一)选用平喘药物 1.肾上腺素能p:受体激动 剂 雾化吸人沙丁胺醇(舒喘 灵)或瑞康速气雾剂,均每次2 揿,每日3-4次;或口服剂沙丁 胺醇,每次2-4毫克,每日3 次;或博利康尼1.25-2.5毫 克,每日3次;或美喘清(盐酸普 鲁卡地鲁)每次25微克,每日3 次。严重哮喘可用沙丁胺醇注射 液,每次0.5毫克,静滴,每日 1-2次。 2.茶碱类 氨茶碱每次0.1克,每日3 次,茶碱控释片有助于控制夜间 发作。重症哮喘可用氨茶碱注射 液,首剂4~6毫克/千克,稀释 后缓慢静注,继而以0.8-1毫 克/千克静滴。也可用二羟丙茶 碱(喘定)。 3.糖皮质激素(激素) 严重哮喘常用氢化可的松 (每日200毫克)或地塞米松(每 日5-10毫克)静滴,待病情初 步缓解后或慢性哮喘者可口服 强的松30-40毫克,哮喘控制 后渐减量。目前提倡吸人气雾剂 如丙酸倍氯米松和丁地去炎松, 每次2片,每日3-4次。 4.抗胆碱能药物 如溴化异丙托品、溴化氧托 品气雾剂。东茛菪碱、654-2静 滴也有较好疗效。 5.钙阻滞剂 常用硝苯吡啶每次10毫 克,每日3次,或异搏定静滴。 6.其他药物 硫酸镁或酚妥拉明静滴,小 剂量肝素及色甘酸二钠吸人均 有一定疗效。速尿雾化吸入可获 显效。抗组胺药酮替芬、息斯敏、 特非那丁等有辅助平喘作用。 (二)去除诱因和病因 呼吸道感染为哮喘的最常见诱因,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应针对性选用抗病原体制剂给予消除。积极寻找致敏原和非致敏原,并脱离或避免接触。 (三)对症治疗 祛痰、止咳、排痰、补充液体、纠正酸中毒和酌情吸氧。 二、严重哮喘包括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 积极供氧。联合应用平喘药,吸人和口服制剂常难奏效,多需激素及几类药物联合静脉给予。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重症哮喘易有脱水酸中毒,应酌情补液及适当应用碱性药。选用有效广谱抗菌药,迅速控制感染。致命性哮喘可窒息猝死,应用人工呼吸机可望挽救患者生命。应用指征是病情进行性恶化、意识障碍,出现Ⅱ型呼吸衰竭及呼吸微弱者。警惕合并症如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等,应及时发现并迅速处理。 三、缓解期治疗 主要是巩固疗效及预防发作。脱敏疗法,经皮试查得过敏原并制成浸出液进行皮内注射,每周四次递增剂量,15-20次为一疗程。注射哮喘(气管炎)菌苗。色甘酸二钠喷雾剂可预防哮喘发作。加强锻炼,避免接触巳知的致喘原。
相关信息: [预后] 合理治疗可减轻发作或减少发作次数,部分病人可以治愈。据统计约有25-78%的儿童经过治疗或到成年期可完全缓解。如诱发因素未能消除,哮喘反复发作而加重,可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则预后较差。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发作性、可逆性、支气管广泛阻塞性疾病。
世界各地患病率约为1%-5%,国内哮喘发病率接近1%,半数以上在12岁前发病,约20%有家族史。
[病因] 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某些抗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诊断] 一、分型 根据由致敏原及非致敏原作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还有混合性哮喘、职业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神经精神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胃、食道反流性哮喘及哮喘持续状态等。
拼音:fei
症状: [诊断] 一、类型及其症状 可分为支气管炎型和肺炎型。前者症状似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白色粘痰;后者与一般细菌性肺炎表现相似,有发热、咳嗽、咳白色粘丝状痰,痰中可含有乳白色或灰色凝块,有酵母样臭味,有时痰中带血。 二、辅助检查 x线检查、痰涂片或培养具有诊断意义。
治疗: [治疗] 一、去除诱因 如减少或停用激素、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二、抗真菌药的应用 轻者可服用酮康唑,每次0.1~0.2克,每日2次;或氟康唑每次0.1-0.2克,每日1次。也可用5-氟胞嘧啶,每日50-150毫克/千克,分3-4次口服。重者给予氟康唑0.1-0.2克静滴,每日1次。也可用两性霉素B,首剂一克,缓慢、避光静滴,每日或隔日1次,渐增至每日0.25毫克/千克,总量可达1-2克。5-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联用可增加疗效。也可选用球红霉素或大蒜素注射液等。
相关信息:
真菌也称霉菌,可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称为肺真菌病。
侵犯呼吸道的真菌主要有念珠菌、曲菌、新型隐球菌、放线菌、组织胞浆菌和毛霉菌等。
***肺念珠菌病 肺念珠菌病是由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所引起的支气管和肺部感染。
[病因] 病原体为白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
本病多见于年老、体弱、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以及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