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诨

拼音:qǔ hùn 首字母大写:QH五笔:bc ypl 取诨的同义词反义词
1.犹打诨。戏曲演出时,演员(多指丑角)即兴说些可笑的话以逗乐。

三国演义

拼音:sān ɡuó yǎn yì 首字母大写:SGYY五笔:dg l ipgw yr 三国演义的同义词反义词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根据有关史书、平话、戏曲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而成。原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加以修订,合并为一百二十回。主要写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间的斗争,具有鲜明的“拥刘(备)反曹(操)”倾向,宣扬封建正统观念与仁义道德,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文字则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尤善于表现战争场面。为......更多

身段

拼音:shēn duàn 首字母大写:SD五笔:tm thdc 身段的同义词反义词
①身体所摆的姿势:摆个漂亮身段拍照。 ②戏曲名词。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化形体动作。如坐卧行走、上马下马等。均有一定的程式。记载身段动作的叫“身段谱”。

师公戏

拼音:shī ɡōnɡ xì 首字母大写:SGX五笔:jgm wc ca 师公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剧种。最早用木制面具,故亦称"木脸戏",流行于广西的河池﹑宜山﹑贵县一带。清同治年间在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初的剧目内容以驱鬼酬神为主,后来出现以神话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舞蹈丰富,原来是唱,后也有念白。又安徽﹑陕西等地的师公戏与端公戏以及贵州﹑四川等地流行的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在艺术上则各有特色,大都用汉语演唱。

绍剧

拼音:shào jù 首字母大写:SJ五笔:xv ndj 绍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和杭嘉湖地区以及上海。主要唱腔二凡渊源于陕西的西秦腔、三五七源于安徽的吹腔。一般认为,是明末西秦腔经安徽流入绍兴后,与当地方言和戏曲音乐结合发展而成。武功来自目连戏。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血泪荡》等。

台步

拼音:tái bù 首字母大写:TB五笔:ck hh 台步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演员表演时所走的舞蹈化步子。在传统戏曲中,按一定程式,并根据剧中人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规定情境而加以变化。又有云步、蹉步、跪步、醉步等专门步法。

套数

拼音:tào shù 首字母大写:TS五笔:ddu ov 套数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调互相联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亦称"套曲"。参阅任讷《散曲概论》。 2.手续;程式;套子。 3.比喻格式﹑技巧。

说戏

拼音:shuō xì 首字母大写:SX五笔:yuk ca 说戏的同义词反义词
1.戏曲术语。旧时戏曲艺人教戏﹐一般都由教的人口述"总讲"﹐解说剧情﹐带领念唱﹐并作示范动作﹐习称"说戏"。

苏剧

拼音:sū jù 首字母大写:SJ五笔:aew ndj 苏剧的同义词反义词
1.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苏州一带。由曲艺"苏州滩簧"发展而成,常用曲调有费家调﹑弦索调﹑太平调等,用胡琴﹑笛﹑琵琶(或弦子)﹑笙等伴奏。

文场

拼音:wén chǎnɡ 首字母大写:WC五笔:yygy fnrt 文场的同义词反义词
戏曲场面的一种。指戏曲乐队所用的各种管弦乐器,胡琴、三弦、月琴、唢呐等。习惯上也指演奏这类乐器的乐师。
678910 共69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