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刺法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

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

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期凶也。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荧。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更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

少阴司天,其化以热;

太阴司天,其化以湿;

少阳司天,其化以火;

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阳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更多

素问·徵四失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更多

素问·五藏别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更多

素问·宣明五气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更多

素问·八正神明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更多

素问·太阴阳明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

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

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入五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更多

素问·五常政大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逥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

何如而纪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更多

素问·方盛衰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更多

素问·阴阳别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

十二从应十二月;

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脏也。

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更多

12345 共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