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

作者: 孙武 孙子兵法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更多

素问·脉要精微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

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更多

素问·气厥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疒至)。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更多

素问·咳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更多

素问·刺腰痛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

刺厥阴之......更多

素问·痹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更多

素问·大奇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骨行)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

肝脉小急,痫瘛筋挛;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更多

素问·刺齐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更多

素问·经络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

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

素问·气穴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

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

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

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更多

6162636465 共7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