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骨空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

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更多

素问·水热穴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

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更多

素问·调经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

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

夫心藏神,肺藏气......更多

素问·缪刺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更多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生热痹;

滑则病狐疝风;

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不足病肺痹;

滑则病肺风疝;

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

不足病脾痹;

滑则病脾风疝;

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

不足病心痹;

滑则病心风疝;

濇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

不足病肾痹;

滑则病肾风疝;

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不足病肝痹;

滑则病肝风疝;

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更多

素问·标本病传论

作者: 佚名 黄帝内经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

以浅而......更多

诏策

作者: 刘勰 文心雕龙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

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

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

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

其在三代,事兼诰誓。

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

《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

”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

降及七国,并称曰命。

命者,使也。

秦并天下,改命曰制。

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

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

策者,简也。

制者......更多

议对

作者: 刘勰 文心雕龙

“周爰咨谋”,是谓为议。

议之言宜,审事宜也。

《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

《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

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

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

洪水之难,尧咨四岳,宅揆之举,舜畴五人;

三代所兴,询及刍荛。

春秋释宋,鲁桓预议。

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

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辩:虽宪章无算,而同异足观。

迄至有汉,始立驳议。

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

自两汉文明,楷......更多

声律

作者: 刘勰 文心雕龙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

声合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

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

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征。

夫宫商响高,徵羽声下;

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

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攡文乖张,而不识所调。

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

良由外听易为察,内听难为聪也。

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更多

作者: 佚名 百家姓

历史来源 「冯」源出; 一;出自「姬」姓。

以国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

其后代逐有冯氏。

二;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家族名人 冯谖 战国齐人。

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

后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1574~1646) 字犹龙......更多

6162636465 共7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