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送客二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无奈乡愁只强忘,龙山唤起再思乡。

故乡依旧千山外,却被龙山断杀肠。

游南岳

作者: 张乔 朝代: 唐代

入岩仙境清,行尽复重行。

若得闲无事,长来寄此生。

涧松闲易老,笼烛晚生明。

一宿泉声里,思乡梦不成。

送史申之峡州

作者: 司空曙 朝代: 唐代

峡口巴江外,无风浪亦翻。

蒹葭新有雁,云雨不离猿。

行客思乡远,愁人赖酒昏。

檀郎好联句,共滞谢家门。

关山月

作者: 曹勋 朝代: 宋代

关山月,关山月。

分景送征人,寒光射矛戟。

胡笳声断塞鸿惊,征人泪下思乡国。

题黄花驿

作者: 薛逢 朝代: 唐代

孤戍迢迢蜀路长,鸟鸣山馆客思乡。

更看绝顶烟霞外,数树岩花照夕阳。

题答筤谷目

作者: 曾国藩 朝代: 清代

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

春雨晨锄劚玉版,秋风夜馆鸣琅玕。

自来京华昵车马,满腔俗恶不可删。

洞庭天地一大物,一从北渡遂不还。

苦忆故乡好林壑,梦想此君无由攀。

嗟君与我同里社,误脱野服充朝班。

一别篬筤囗猨鹤,十年台省翔鵷鸾。

鱼须文笏岂不好!

却思乡井长三叹。

钱唐画师天所纵,手割湘云落此间。

风技雨叶战寒碧,明窗大儿生虚澜。

簿书尘埃不称意,得此亦足镌疏顽。

还君此画与君约,一月更借十回看。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作者: 郎士元 朝代: 唐代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 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江亭晓望

作者: 王炎 朝代: 宋代

天在空蒙外,山横杳霭中。

潮翻江水白,日射海霞红。

旅食思乡社,归舟待便风。

老怀谁共语,注目送飞鸿。

东池

作者: 张耒 朝代: 宋代

东池久不到,摇落过秋中。

万竹萧萧雨,孤荷袅袅风。

遣秋诗酒在,久客岁时穷。

唯有思乡梦,长随洛水东。

南乡子·烟漠漠

作者: 李珣 朝代: 五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烟雾苍茫,风雨凄迷。

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

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

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

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时候。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6-177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zhè)鸪(gū)啼。

远客扁(piān)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南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

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凄凄:寒凉貌。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鹧鸪:鸟名。

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

背毛有紫赤浪纹。

足黄褐色。

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

为中国南方留鸟。

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扁舟:小船。

临野渡:靠近荒野渡口处。

水平:水面平静。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6-177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zhè)鸪(gū)啼。

远客扁(piān)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烟雾苍茫,风雨凄迷。

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

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

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

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时候。

南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

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凄凄:寒凉貌。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鹧鸪:鸟名。

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

背毛有紫赤浪纹。

足黄褐色。

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

为中国南方留鸟。

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扁舟:小船。

临野渡:靠近荒野渡口处。

水平:水面平静。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6-177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这首《南乡子》,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作者弄得满纸春愁。

说起来,烟当然漠漠,而雨却未见得人人都觉得凄凄。

以愁眼看世界,雨不免凄凄。

至于岸花零落,当然是自然现象,但斯时也故有斯落也。

它自落它的,根本不买任何人的账,看落花泛乡愁的人,即使给他看花开,他也只会看到“愁”。

有人说,这是点明时间,却没有想到乡愁与时间全不相干,没有任何人可以证明,乡愁只能在某个时间段才会产生。

作者只是把他无处发泄的思乡之情,像喷泉一样喷射,谁碰上也免不了变成“愁根恨苗”。

作者的感情,使这些烟枝雨叶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

只有这样,才能从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身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此词给读者的是“愁云恨雨,满目凄清”的感觉,而拆碎下来,却是烟、雨、落花与鹧鸪的叫声而已。

但就在开头这十三个字里,却使人觉得这些碎玉零珠滚滚而来,既是互相连贯,又能互相配合。

说到底,这都是作者那条感情丝线上悬挂的琼瑶,它们是由感情组织在一起的。

  这首词属于“单调小令”,但它有个特色,那就是前十三字用平韵,后十七字换仄韵。

从韵脚的改变,使人产生一种分了上下片的错觉。

实际上这首词在行文方面也的确如此。

前十三字,以比兴见作者情思;

后十七字,用叙述方式说明上文的情思是自己的乡愁。

在韵脚上似断,而在文字和内容上却一气呵成。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处,客路风雨,又值春意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

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之啼也。

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2-223

678910 共1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