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十四首。不如来饮酒七首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莫隐深山去,君应到自嫌。

齿伤朝水冷,貌苦夜霜严。

渔去风生浦,樵归雪满岩。

不如来饮酒,相对醉厌厌。

莫作农夫去,君应见自愁。

迎春犁瘦地,趁晚喂羸牛。

数被官加税,稀逢岁有秋。

不如来饮酒,酒伴醉悠悠。

莫作商人去,恓惶君未谙。

雪霜行塞北,风水宿江南。

藏镪百千万,沉舟十二三。

不如来饮酒,仰面醉酣酣。

莫事长征去,辛勤难具论。

何曾画麟阁,只是老辕门。

虮虱衣中物,刀枪面上痕。

不如来饮酒,......更多

饮酒四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

爰有扰龙裔,为造英灵春。

英灵韵甚高,蒲萄难与邻。

他年血食汝,当配杜康神。

道中病疡久不饮酒至鱼梁小酌因赋长句

作者: 陆游 朝代: 宋代

我行蒲城道,小疾屏杯酌。

癣疥何足言,亦复妨作乐。

此身会当坏,百岁均电雹。

胡为过自惜,惫卧困鍼烙?

未尝脍噞喁,况敢烹郭索。

今朝寓空驿,窗户輈寂寞。

悠然忽自笑,顿解贪爱缚。

红烛映绿樽,奇哉万金药。

饮酒·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陶潜 .陶渊明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

秋菊有佳色,裛(yì)露掇(duō)其英。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裛:通“浥”,沾湿。

掇:采摘。

英: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泛:浮。

意即以菊花泡酒中。

此:指菊花。

忘忧物:指酒。

《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

’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

’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

’”远:这里作动词,使远。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一觞(shāng)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qū)林鸣。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息:歇息,止息。

趋:归向。

啸(xiào)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

轩:窗。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2、 陶潜 .陶渊明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

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

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

“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

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

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

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

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

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

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

“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

”分析甚确。

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

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

这里写的是独醉。

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

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

“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

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

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

“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

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

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

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

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

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

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

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

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

“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

《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

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

”(《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

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

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二

作者: 晁补之 朝代: 宋代

沉饮非荒宴,凛然忽颓山。

或人欲问事,已醉不能言。

古来亦如此,名字垂千年。

但问酒中适,岂计饮者传。

饮酒·其八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8-559页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

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

其:一本作奇。

凝霜殄(tiǎn)异类,卓然见高枝。

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殄:灭尽。

异类:指众草。

卓然:特立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连林:松树连成林。

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独树:一株、独棵。

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

奇:一本作知。

提壶抚寒柯(kē),远望时复为。

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

寒柯:指松树枝。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jī)。

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何事:为什么。

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

尘羁:犹尘网。

这句和上句是说人生如梦幻,富贵功名把人束缚够了,为什么还要受它的羁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8-559页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经过孔子的这一指点,松柏之美,便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而成为中国文化之一集体意识。

中国诗歌亦多赞叹松柏之名篇佳作。

尽管如此,陶渊明所写《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仍然是极有特色。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松之姿,挺秀而美。

生在东园,却为众草所掩没。

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

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殄者,灭绝也。

,异类,指众草,相对于青松而言。

枝者,谓枝干。

岁寒,严霜降临,众草凋零。

于是,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乃卓然出现于世。

当春夏和暖之时节,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

而况草势甚深,所以能一时掩没青松。

可惜,众草究竟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终于是凋零了。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

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

以上六句,构成全诗之大半幅,纯然出之以比兴。

正如吴瞻泰《陶诗汇注》所说,是“借孤松为己写照。

”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皆容易领会。

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最是吃紧,应细心体会。

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

而其之所以特异,乃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

倘园中皆是青松,此一株自不足为奇了。

一位人格高尚之士人,自亦与众不同。

其实,这也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

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高士亦并非与众不同。

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

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

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渊明少无适俗韵,晚抱固穷节,自比青松,当之无愧。

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

下句,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

”说得是。

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

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

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

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

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庄子讲的“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分别见《庄子·大宗师》、《德充符》、《天下》篇),正是此意。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

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

绁者,捆缚也。

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

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

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

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渊明此诗之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可以喻之为一完璧。

上半幅纯用比兴,赞美青松之高姿。

下半幅纵笔用赋,抒发对于青松之知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之情怀。

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为渊明整幅人格之写照。

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谓韵外之致味之而无极。

尤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极可珍视。

《诗·小雅·裳裳者华》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

”只因渊明坚贞高洁之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之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8-559页

饮酒·其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栖(xī)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敛(liǎn)翮(hé)遥来归。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已:既。

违:违弃,分离。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栖(xī)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敛(liǎn)翮(hé)遥来归。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已:既。

违:违弃,分离。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和陶饮酒二十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百年六十化,念念竟非是。

是身如虚空,谁受誉与毁。

得酒未举杯,丧我固忘尔。

倒床自甘寝,不择菅与绮。

饮酒 十四

作者: 陶渊明 朝代: 魏晋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乐

作者: 陆机 朝代: 魏晋

蒲萄四时芳醇,瑠璃千钟旧宾。

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

12345 共498条